张玉玲
临沂大学
[摘要]八股文与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和语录等都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文体,但由于八股文长期为科举制度服务而被人们所批判,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八股文也随之被摒弃。但是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其本身并无对错,反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废除八股文后,学者的思维训练被忽视,从而导致所写文章缺少逻辑性。这也是现在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意在探讨八股文的逻辑思维训练教育,寻求对现代写作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八股文逻辑思维训练写作教育
一、何为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八比文、经义、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四书文等,盛行于明清时期,主要用于科举考试,它具有一整套完备而苛严的文章写作形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部分构成。[1]八股文在成文方面讲究起、承、转、合,擅长使用衬托、对仗等修辞手法;在文章内容方面讲求“代圣贤立言”,模仿古代圣贤说话的口吻来写文章。八股文盛行五百多年,这期间学子主要是为科举考试而学八股文。大部分人对八股文的态度多是指责和批判,但是八股文既然能够存在数百年,就说明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尤其八股式的表达就很好的体现出人们对客观事物思考的规律,是思维的反映形式。
二、八股文的逻辑性体现
(一)思维的严密性
国学大师钱基博从逻辑思维角度评价八股文“语气文章之功,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由此可见其思维的严密性。[2]八股文写作,从思维角度讲,要分析严密、逻辑合理。八股文的题目一般都比较抽象甚至难以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破题时抓住问题的关键,简明扼要的表明主题。在破题之后,围绕主题进行论述,论述必须全面、有条理,这就要求辩证的看待问题。写作其实就是表述作者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理解、情感及其之间的关系等,表述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路。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八股文写作要求思路清晰严密,注重结构的逻辑性,所以特别注重要遵循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二)结构的逻辑性
季羡林先生在其《漫谈散文》中提出“从布局结构上看,却颇有可取之处。它讲究逻辑、要求均衡,避免重复,禁绝拖拉。”[3]八股文行文上讲求“起承转合”,各部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破题”解释题意,是“起”;“承题”、“起讲”进一步阐明题意,进而引出“入题”,这三部分是“承”;对仗工整的八股,阐明观点,是“转”;文章最后收结,是“合”。八股文吸收了古代诗文写作的精华,但在写作格式上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写作模式,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
(三)内容的逻辑性
周作人在《论八股文》曾说:八股文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写作内容上关注平仄协调,注重骈偶、对仗等技巧的使用。八股文文体都选自《四书》、《五经》,内容上讲求对仗工整,八股的每两股都可成一幅对联。
三、八股文教学的逻辑思维训练
张良田教授在《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中曾指出:“人们的语篇表达,虚构也罢,写实也好,都离不幵思维能力。没有思维能力来作基础,就会理不清事情的叙述线索,表不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说不好事物的内在机理,讲不好事理的前因后果,道不明观点的事非曲直,阐不明道理的恩怨情仇”。[3]所以要写好文章,首先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八股文讲究正反两面论证,辩证思考,这特别能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整性与推理的逻辑性。所以其在写作训练上也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一)熟读经典,理解贯通,训练集中思维
八股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和文学积累。背诵和记忆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是语言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背诵和记忆也是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想要写好八股文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古文积累,大量阅读,博古通今,只有这样才能够融会贯通,写出精彩的文章。因此要求学子不仅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还有大量的古文及八股文经典范文,同时还要背诵历朝历代对《四书》、“五经”的诠释。八股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儒家理论的精华进行内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感悟与修养的过程。[4]这也为思维的训练打下基础。八股文出题范围固定,皆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句子。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定空间内,再加上长期的思维训练,这样就使思维易于集中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的能力。
(二)循序渐进、分段式训练
八股文的写作训练是一个分段进行,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学作破题、承题、起讲,然后学习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股,这一步步的训练过程极大的训练了学子在相对限制集中条件下的概括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辨证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使得他们思路清晰,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蔡元培先生曾说写八股文,先做破题,共两句,就是把题目的大意先说一下。破题作得可以了,然后再试着作承题,一般四五句。承题做好了,然后试着作起讲,一般十句左右。起讲作得合格了,最后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讲后,领题,然后再分八股或者六股。每两股都是相对的,最后作一个结论,这样由简到繁的学习,学会作文的方法。[5]训练的每一步都要学扎实,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学生掌握每一步的写作要求,最后再学习全篇的写作。这种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习模块、后学整体的办法,对于训练写作的基本技是非常有效的。
八股文的分段训练模式,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每个部分都进行训练,最后形成完整的文章,这个过程也是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在一步步的训练中培养了问题意识,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对子”训练
八股文写作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对子”训练。“对对子”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是一种提升学子的语文功底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通过不断的积累训练,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用字、修辞、词法、逻辑等作文的基本技能。“对对子”培养写文作诗的基础。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天都会有一定时间的联系,慢慢的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功底,对汉语的语音、语义的变化也能基本掌握。“对对子”是八股文启蒙教学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手段。通过这一练习,即可以激发学生对遣词造句学习的兴趣,也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同时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外,八股文的作法讲求每股对仗,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正反两面看问题的思维,能辩证地看待事物。因此,八股文的思维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子思维的全面性、辩证性。
四、对现代写作教育的启示
八股文的写作教育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写作教育的训练过程对学子的逻辑思维培养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始于模仿,然后创造
目前写作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写作缺少逻辑,不知道该如何去写,写的结构、逻辑上不够严密,而归根到底是没有一个好的可以参考的模式。张志公先生曾说,谈方法一般离不开模式,而好的模式和科学方法有一定的联系,表现出规律性。[6]八股文的写作结构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它的所谓“起、承、转、合”就是逻辑性的体现。
写好文章是有一定方法可依的,但是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但是不管如何都有一个常法可以学习,只是不要限于定法。“常法”是指一般规律性的写法思路,“定法”则指是限于固定的模式而不知变通。朱光潜先生所说的: “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在写文初期,尤其是还没有形成自己思路的时候,可以遵循一般规律性的写法思路,但是不要陷入定法中,要善于运用模式,借鉴模式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去创新。学习议论文写作,八股文的“基本模式”可以视为一个入门的基础,只有懂得了写作的基本规范,掌握了基本的模式,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写出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文章。
(二)由简到繁,分段训练
八股文教学采用的是分段训练法。是一种从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的教法,用张志公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先学习局部,后学习整体,先勾勒出框架,然后再往填充完善,这种方法适当采用对于训练写作也是很有用的。[7]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即平时的训练。如何训练是一个问题,古代八股文中的分段训练值得我们借鉴。先对每一部分都做到理解透彻,掌握每部分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进行整体的构思,这样思维的逻辑性也在训练中得到提升。
(三)读写并用,提升素养
八股文的写作训练中,熟读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八股文的教学讲究背诵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才能领悟其内涵。尤其文学经典,其中蕴含的思想对于拓展思维,开阔眼界,丰富人的阅历有很大的帮助。写作不知如何写,写什么,逻辑性不强,归根到底是见的少、看的少,不能很好的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表达不出事物间的一般规律。而阅读,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从无意识的读,到深入理解的过程。开始可能不完全理解书中的意思,感受不到书中所表现的情感,但是在反复阅读中会慢慢感悟书中所传达的感情,也是在一遍一遍的熟读中,转换成自己的理解,内化成自身的涵养,只有读的多,理解的多,内化的多了,一定的量变会引起质变,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因此,作文教学应包括朗读课文,读写相互促进。
另外,还要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明代初期著名理学家、八股大家薛楦在《读书录》中说读书不体贴,不向自家身心做些功夫,即使读尽天下书,也不会有收获。[8]读书多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修养,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读书才是有用的,所以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最后,还要注意科学方法。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要博览群书收集写作素材,也要精读内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当然读书也不是要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要结合实际生活,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阅读与写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精读,读透、读通,再加入自己的思考理解,那么写作就融会贯通,水到渠成了。
五、结语
八股文虽然在大众眼里依然是“迂腐旧套”的代名词,但是不可否认它行文结构逻辑性的严密性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其写作教育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对于我们现代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借鉴其有益处,希望为我们写作的逻辑训练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姚冬媚. 八股文对现代作文教学的借鉴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董友福.八股结构模式的借鉴意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5):63-67.
[3]季羡林. 漫谈散文[J]. 高中生之友,2014(Z4):89-90.
[4]张良田. 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
[5]佟丽娟. 八股文教学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9.
[6]蔡元培:《我的教育界的经验》,《蔡元培全集》第八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张志公. 语文教学论文集[M]. 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8]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9]宋吕本中《官蔵》,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10]尹达.明清八股文及其对现代作文教学的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4):105-108.
[11]郭新丽. 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八股文倾向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9.
[12]赵俊波.论刘咸炘的八股文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05):170-176.
[13]郑超群,王进安.八股文韵律探析[J].古汉语研究,2017(04):66-74.
[14]郑超群.八股文的句式韵律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05):48-53.
[15]徐梓.八股文的作用和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03):5-9.
[16]郑超群. 八股文韵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17]徐晓博.论八股文与议论文思维训练[J].教育,2016(08):26-27.
[18]杨鑫.熙宁科举改革与八股文的起源[J].宋史研究论丛,2015(02):304-325.
[19]陈维昭.论郑献甫的八股文话及评点[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7(11):136-144+164.
[20]何九甫. 八股文教学及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