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娜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9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科学地鉴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全面地分析影响其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概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大大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实施,最终为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引言
当前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各高校逐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使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与必备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创新创业教育介绍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于美国开始,哈佛大学首先将创业教育的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随后,麻省理工学院、百森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先后进行尝试和改革,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陆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国内,随着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推动国内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深入推进大学生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多是针对少数学生和优秀学生,学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水平。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1探索改进,形成有特色的多样化教育模式
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探索改进、加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不同的学校类型、教育阶段以及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最终形成具有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不同学校类型为例:综合性的研究类高校教育的侧重点应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上,塑造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承担国家高层次创新体系的建设重任;而对于普通教学类高校,其教学侧重点在于创业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从而为区域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以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创业观念的树立以及资源的挖掘上;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在经验上有一定积累的高校来说,其侧重点在于对相关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质资源的利用以及重点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以高校所处不同区域为例:京津地区,高新技术相对发达,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比较集中,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上,着重引导建立技术型的教育模式;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创新创业元素的引入,强调整合已有社会资源,为高校学生打造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2.2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创新创业课程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创业的需求以及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独具特色、高质量的创新型创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课程系统设计。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紧密融合的课程体系。应用型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公开、必修和选修课的方式对广大学生开展创业课程,使创业型教育模块的设置更加完整。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高校集中开设必修课程“大学生基础导论”,从而普及创业的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开设创业与孵化课程,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创造和解决的能力。为自已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高端创业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领导和经营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创业水平。所以,创新创业课程要融合必修和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多样化的教育,激发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理论认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
2.3培养方案与时俱进,不断强化师资队伍
保障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离不开稳定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就应用型本科而言,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相联系。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形式,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确定学生就业形式、方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打造素质、技能、思维相统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密切联系社会,重视创新创业、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制定长期、短期师资培养方案,将教师送出去。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明确企业对人才需求,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高校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保证教学效果,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体系。
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只有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量培养,才能使社会活力得到激发,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国家实力的增强。随着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校新时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培养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3).
[2]丁春娟.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中国建材科技,2017.26(01).
[3]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
[4]王革,刘乔斐.高等学校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述评[J].中国高等研究,2009(09).
[5]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马远娜/1988—/ 女/硕士研究生/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济南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