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期   作者:孙利利
[导读]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
        孙利利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  250000
        摘要: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高校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进程中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等院校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本,通过深入推进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视角;高校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引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如何进一步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思考。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与模式
        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类是广义概念,认为“这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另一类是狭义概念,认为“这是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走向自主就业之路”。应该说,我国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依靠投资的增量,而是转变为以创新作为驱动力。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将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应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一种能力教育,促导学生形成具有挑战自我与环境的实践能力或行动能力。即创新创业类课程定位于专业性教育,中心是专业能力培养。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一种能力教育且是基于专业学习基础上的专业能力拓展与训练。大学本身就是对于不同行业特定人才培养的教育基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与专业教育融合。即一方面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当遇到各种发展机遇时,自身所具备的开放性、开创性思维与理念能够使其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让个人的理想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无缝对接,从而使得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达到更高境界。另一方面“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语言体系。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是以专业教育为依托,但不是以专业知识传授为目标。而是在既有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根据现实环境变化进行创造性实践,并丰富已有的专业知识体系。换言之,以不同专业学生既有的知识体系为切入点,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要求进行创造性实践,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为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既需要高等教育领域加强顶层设计及系统规划,又需要各高校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作为肩负人才培养的高校,要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1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先导
        创新教育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创新培养机制,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创新教育的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灵魂,是塑造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南针。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的价值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例如,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术性知识传授,而轻视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割裂、脱节;过分注重共性化教学目标,弱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等。贯彻创新教育理念需要坚持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学习,又要学会做人。
        2.2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设计中要善于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的限制,通过进行培养方案、管理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优化等各种要素的整体规划以及重新整合配置,实施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基础,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人才成长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研究性的学习能力和质疑精神,以满足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的多样化的需要。
        2.3高校教师的创新引导能力和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支撑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甘于奉献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校教师队伍。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教师具有创新引导能力和开展创造性地教学。高校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教学效果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及时捕捉国内外学科领域前沿知识及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这些前沿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增强自身的创新引导能力,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视野。同时,用创新态度和科学精神去设计、实施、评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该给学生留下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发展潜力。
        结语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单一、机构设置僵化问题,建议成立单独的创新创业学院,发挥其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作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育观念等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建立各学院协同体系和互动机制,发挥各学院优势及教学特色,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储召生,吴金秋.大学生创业不抢农民工的活儿[N].中国教育报,2010-06-03(003).
        [2]岑晓腾,苏竣,黄萃.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评价研究:以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9(8):26-33,1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