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霞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300467
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需要教师转变“规制性阅读意识”,运用建构学生阅读期待和挖掘文本内容等策略,以这样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兴趣中,鼓励小学生运用思辨性阅读方式,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趋向深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同样出现了较大的变革,需要小学生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文本阅读任务,还要对文本提供的相关图文内容信息,进行相应的思考或分析,运用思辨性阅读方式,促进学生感悟文本内容所要体现的人文情怀,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改变教师“规制性阅读意识”,鼓励学生实施自主探究式的阅读
想要推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打破自己原有“规制性阅读意识”,鼓励学生实施自主探究式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教师将阅读文本主旨,规制在对某个关键词的理解上,而是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再进行自由发言,用来体现小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让小学生自己自由地说出他们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样,小学生就会通过他们的自主性阅读,不断地对阅读文本的内容,提出相关的质疑,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相应的互动交流或进行总结,以培养小学生依靠他们的思辨性思维,解决他们在阅读当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会利于促进形成小学生的合作阅读探究意识,利于帮助小学生构成他们个人的相应知识网络,以此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阅读课文时,就可以为小学生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探究性的思考题:课文中出现了老师比较欣赏的几个成语,不知道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不能找到,或者是否像我这样同样对它们感兴趣。一个是在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一个是在讲“把整个枣吞了下去,是在形容读书未加分析地进行笼统的接受”;一个是在表明“将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者是弄错了事实。”如果你能找到,又能不能说说你在其他文本里或其他材料里,是否曾经见到过它们,再尝试用它们说出一句由自己理解的话来。当然,教师是不能说出像“囫囵吞枣”或“张冠李戴”的这样答案,要交给小学生,由他们自己去寻找和总结答案。尽管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思辨性阅读问题的设置,但它却能以此约束学生阅读文本的注意力,并通过必要的造句练习,提高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期待
小学生阅读文本,不应当麻木或被动地来阅读文本,需要建构一种阅读期待。只有当小学生带着某种期待,才能对阅读文本内容,有一定的分析与探索兴致。将小学生置于这样的阅读环境当中,能提高小学生对文本结构或内容进行思辨解析的相应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阅读文本的质量,甚至还能使小学生重新建构他们相关的创造能力。
阅读文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对文本中的文字给予理解,并能进行相应的整合、探索、分析或搜寻,机械而麻木的文本阅读行为,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会对学生增长语文知识,有更多的实质性帮助。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小学生建构一定的阅读期待,情况则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小学生是带着某种疑问或者某种好奇,而要对文本进行阅读,当他们有了相应的阅读期待以后,小学生就会在进行阅读文本的过程当中,相对容易地寻求到与作者的共鸣之处,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
比如,教师在教学《三黑和土地》这篇阅读课文时,就可以为学生建构一种相应的阅读期待,即当三黑获得了土地以后,分析一下他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哪些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让他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心情与憧憬?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定会使学生增添一定分析阅读文本与探索阅读文本内容的相应兴趣,并在这种兴趣导引下,促使他们进行思辨性阅读。通过设定的阅读期待,小学生在阅读《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时,就会知道三黑在生活上有了明显的好转,在心理上获得了一定满足,为自己拥有了土地而感到心情喜悦,并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了无限美好的憧憬,进而抒发了三黑对家乡热爱的情感,赞美了社会制度的美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文本阅读期待的设定,才使学生能够将这篇课文阅读到这种程度上,进而锻炼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并由此提高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三)利用好阅读文本内容,激励学生实施思辨性思考
激励小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就需要教师要学会舍得自己精力的投入,带领小学生利用好阅读文本内容,并深入挖掘好文本内容,进而引导小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辨性思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一般仅喜欢关注阅读教学效率方面的提高,从而忽视小学生对文本所要表现的主旨或核心问题等的思辨。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些教师依然还在受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但又应当承认,阅读确实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相应思维或思辨能力,对阅读文本所要表现的主旨,进行一定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阅读文本内容的表面之上,那样,就会使小学生一直都不能很好理解阅读文本的文字精妙之处,也难于理解一些经典文本,它们为何能成为经典的原因。所以,需要教师帮助小学生利用阅读文本,挖掘好文本的内容,引导他们进行相应的思辨性思考。
比如,教师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阅读课文时,就需要让学生明白这篇说明文,是在重点说明故宫所处的位置、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点、故宫的总体布局、故宫的外貌概况和故宫的艺术风格等。但要挖掘好这篇文本说明的问题重点,又是对太和殿进行了重点说明。作者所要重点说明的太和殿,又是从原因上进行了说明,是因为故宫的中心就是太和殿。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在了解了文本说明的所有内容基础上,能重点思辨性地思考说明太和殿的内容,就像身临其境游览了一次故宫一样,了解了故宫,体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挖掘。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这样,就需要教师转变“规制性阅读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建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静.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J].阅读写作,2016(5).
[2]邓云.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神州·中旬刊,2020(5).
[3]马彦.试论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