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姝丽
福建省漳平市城北小学邮编:364400
摘要:联想思维在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联想思维,为培养联想思维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优质素材。本文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出了低学段借助图画,重视诵读;中高学段借助修辞、情景交融,依托意象、融入意境,续补扩仿、改写古诗的分段教学策略。
关键词:诗歌;小学语文高年级;精准教学
引言
为了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高效,使得整个过程充满智慧气息,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授课方案,然后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扩充知识资源,使其能通过感受相关内容,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力,同时加强与师生的互动效率,积极展开合作探究活动。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后复习活动,并运用微课手段为学生指明复习方向,引导其深化巩固相关内容,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小学诗歌
小学诗歌文本中丰富多彩的联想思维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儿歌、古诗词、儿童诗)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联想思维,为联想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素材。第一,相似联想。它产生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相似性或共同性。"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苏轼将"晴方好""雨亦奇"的"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刘禹锡奇思妙想,将洞庭湖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比作"白银盘";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还有王观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等。这一首首诗歌,因为比喻,变得生动起来。第二,接近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空间或时间上与之相接近的其他事物的心理过程。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大多属于这种联想。以"月"为例,诗人笔下"月"通常被高度人格化,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月是凄恻孤寂的感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是魂牵梦绕的思乡;"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月是睹物思人的牵挂。通过体悟诗歌意象的象征意,是强化学生联想思维不可多得的好素材。第三,对比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与它特质截然相反或相对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诗歌创作中的反衬手法就属于这种联想。第四,跳跃联想。是指超越思维的时间、空间跨度,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间建立的联想。但就是这种跳跃的思维,这种"白描"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一位逍遥的"秋江独钓者"。总之,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联想思维资源,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托。
二、小学诗歌教学策略
1、借助图画,调动联想思维。低学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画面有着天然的敏锐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认识、感知画面,用画面打开通往"诗歌王国"的大门、打开联想思维的空间。插图被称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课文语言的形象再现。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插图的可拓展性,引导孩子们通过联想与想象去感受图画中隐含的故事,深化对诗歌的感悟。《池上》一文的插图,色彩明丽,人物形象丰满,是发展学生观察能力、联想思维能力的优质媒介。
在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画了什么,然后想一想这个小孩是谁?他在做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对图中荷花、小船、浮萍以及小孩子等具体形象的观察,调动学生的联想思维,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重视诵读,激发联想思维。小学低学段学生识字量有限,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能力较弱,更适合较直接的学习方法,比如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四季》选取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用亲切且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四季的美。教学中,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趣味。首先,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儿童学会边听诗歌边想象画面,是激活联想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请学生想象一下青蛙和荷叶语笑喧阗的热闹场面,想象一下"鞠个躬"或"挺挺肚子"的礼貌与可爱;然后带上动作、神态和感受,读出不同季节事物的不同语气。这样在朗读中,书本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就转化成了鲜活的形象刻到了学生的脑海中,其联想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3、借助修辞,情景交融,发展联想思维。小学生学习诗歌,要闯的第一道难关就是理解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诗句。掌握修辞是理解诗句的一大抓手,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学中需要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诗句中的修辞,在此基础上引导联想。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句话中出现了3处比喻、1处拟人。以"黑云翻墨"为例,第一步,要明确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黑云"和"翻墨"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打翻的墨水是怎样向四周扩散的?然后想象乌云变化的情景:数量由少到多,云层由稀薄到浓厚,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向岸边扩散开去。第二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将黑云比作"翻墨"所呈现出的那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从诗歌的修辞入手,在一问一答中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思维。
4、依托意象,融入意境,培养联想思维。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象","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寓意于象"这都是意象。诗人们为了表达内心世界,总能找到某些特定的景、物、人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营造出或恬淡闲适、或哀怨缠绵、或粗犷豪放的意境。从这个角度看,意象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联想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融入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联想思维。
5、续补扩仿,改写古诗,拓展联想思维。诗歌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跳跃的特点。诗人经常会用白描、省略、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改写是很好的方式,如续写、补白、扩写、仿写等。诗歌改写,实际上是对诗歌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它是在联想与想象中展开的,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的。诗歌改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深切体会作者情感,而且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联想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联想思维,诗歌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联想思维的重要阵地。在通过诗歌培养学生联想思维的具体教学实施中应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不同学段的文本、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段进行。
参考文献
[1]任晗宁. 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 新课程(小学), 2016, 000(007):372.
[2]肖喜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之我见[J]. 语文课内外, 2020, 000(005):297.
[3]卢海明. 小学高年级语文诗词教学有效策略[J]. 中外交流, 2019, 026(016):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