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何平 唐义琼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
【摘要】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排在第一位的。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存在着教师教学理念错误、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达标等问题。因此,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语言的表达与交流以及语言的梳理与整合的方式。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学生个人、语文教学甚至国家都有意义。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堂教学
2019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为使语文课堂教学体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
语文学科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角度,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排在第一位的。其他三者均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这四者之间彼此依存、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经过积极的收集、建构,然后融入到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生们逐渐把握汉语的特点、形式和使用规则,从而建立了个人的语言体验,可以在特定的语言情况下准确地和有意识地使用汉语交际于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任何教学的设计全旨在帮助学生们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汉语、准确和规范地使用汉语。[1]所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基石。简而言之,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是理解、积累语言文字,自主建构形成语言文字表达体系,并表达与交流语言文字,再整合语言文字。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
从教师方面而言,教师的教学理念有误。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老师们的教学理念上的错误,是因为老师们并没有遵循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语文课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为了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经常要求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抄写。
从学生方面而言,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因为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强调教师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他们并不能够完全接受。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像语言积累这块,老师会将语言上的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种被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课堂教学效果方面而言,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还存在着孤立的问题,没有创设一定的情境。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安排适当的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不能脱离情境而单独出现。[2]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但他们没有为学生建立语言之间的关系。学生被动接受语言建构,没有建构成系统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
三、课堂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现
黄厚江老师简单明了地概括为:“语文课的五件大事始终是感受、品味、解读、运用和积累语言。”[3]所以,如何去感受、品味、解读、运用、积累语言,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语言积累与建构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为语言积累与建构。它是指在言语活动中收集丰厚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活动经验,构成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通过归纳和分类的方式,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则,独立构建和形成语言文字表达系统。通俗而言,通过运用语言,培养语感,形成语言理论。[4]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积累的目的,常常都是进行诵读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诵读教学。诵读教学可通过自由朗读、全班齐读、默读、男女生分组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从多次反复朗读中可以对某句诗歌、某句话以及整首诗歌、整篇文章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语言积累与建构,还能培养学生们的语感。语文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尤其,语文教学中,经常是读写相结合。
(二)语言表达与交流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为语言表达与交流。这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基本使用规则,遵循特定语言和不同对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适当的口语和书面语来表达和沟通;在具体的交际和文化语境背景下体会、剖析和评判特定语言工作。它基于训练语言文字运用基本定律,应用口语和书面语来沟通和表达。
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说”,“写”,也就是口语交际与写作。语文是由“语”和“文”组成的,语的意思是口头表达,文的意思是书面表达。[5]可想而知,如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确、具体生动的表达中建构语言。[6]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大多都只是简单地翻译句子意思。在小学阶段,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有些时候,我们心里清楚它的意思,但是我们更不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由此可见,语言建构与运用必须要贯通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始终,要给学生建立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表达体系,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使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
(三)语言梳理与整合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为语言梳理与整合。这是指经过梳理、整合的方式,把收集到的语言文字材料与已经学过的汉语知识建构起来,渐渐地把语言经验转化成详细的学习策略与路径,有意识地独立自主地运用于具体的语言实践中。
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语言材料与语言知识的积累建立起的联系,进行结构整合,再进行运用。学习语文的时候,学生必须要学会独立自主地把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是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一个环节。
诗歌教学里面,首先是找出意象,再从意象到情感,意象到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技巧来实现的。诗歌一般都会考察意象、情感、以及语言、表达技巧,一般都是寻找意象,来解决问题。古代诗词,常用的意象有月、雁、莲、柳、水等等,这些意象在不同的诗歌意义就有所不同,需要对它们进行梳理和整合。在小学阶段,可以将同是“水”意象的诗歌整合在一起,归纳出每首诗歌意象里的不同含义,这就需要运用到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水”的含义是源头、源泉。在李白的《赠汪伦》中,“水”又有友情之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语言建构与运用。
四、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学生个人、语文教学、国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第一,学生个人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品质。对学生审美鉴赏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以及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第二,语文教学方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有利于促成语文核心素养中另外三个维度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第三,国家方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团结,更有利于学生们增强爱国之情。
五、结语
小学是建构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是实现它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要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们收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经验,发现语言的基本使用规则,建立和形成系统、完整的语言文字表达体系,使用适当的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和沟通,有意识地运用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第一个维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个维度还应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另外三个维度相结合,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5-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索里·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77—388.
[3]黄厚江.把语文上成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3,(5):4-7.
刘飞.“汉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阐释及其培养路径[J].教学微观,2017,(3):83-85.
[4]褚树荣.言语之难: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问题[J].新学习.2018(6):20-23.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3-137.
[6]赵万文.关注言语表达 提升语用能力——如何基于统编教材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J].课程教学研究,2019,(6):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