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黎
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小学附属幼儿园 610101
孩子们的脑子里究竟藏着什么?我想不出答案,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个秘密值得我终其一生去探寻。
困惑之际,《指南》为我指明了方向。《指南》强调“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拥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对于事物的理解、感受和表达的方式,所以我们老师只能是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引导者。不能用自己的审美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那我们应该怎么给幼儿这个自主表达的机会?他们又如何自我表达呢?
笔者先后尝试了两种美术教学的方法:提供范画与不提供范画。
在提供范画的教学中,幼儿首先尝试观察课件里的图片,并讲述图中所看到的事物,然后我总结幼儿的语言。这样幼儿初步了解了绘画的对象,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一步一步画出了海底世界的大概轮廓,大部分的幼儿都在这一环节,表现出较浓的兴趣。然后,出示几幅其他幼儿的所画的范本,并与幼儿一同观察、分析、讨论作品的特点。
最后,讲清楚绘画要求,幼儿开始自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这样的范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没有绘画之前,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当我引导他们自我创作的时候,一部分幼儿开始说:“老师我不会画,我画不来,好难”、“老师,她不想画”,那时候我意识到可能是教学方式出了问题,可没有办法也只能鼓励孩子们说“你可以不会画,但是你一定要认真,你可以试着这样.....”等到绘画结束之后,我仔细观察并分析了我们班孩子的作品,大部画的都是“嘟嘟鱼”这一种海底动物;整体画面也只有这一条鱼,空白处较多;色彩也比较单一,基本以红色、蓝色、绿色为主;线条不够平滑,显得比较生硬;如果是相邻的两位小朋友,作品也会出现雷同的情况。后来,我还进行了几次范画教学,即使我调整了环节,可结果仍然是这样。
我开始思考,出现这样的结果到底是那个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呢?
我是不是不应该给孩子们提供范画呢?提供范画虽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作画欲望,为幼儿提供学习典范,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可范画往往也会在无形中养成幼儿单纯模仿的依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幼儿个人思维和创作的空间,长此以往,幼儿将会丧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感触的能力,也会对美术课失去兴趣甚至厌恶。
《指南》在教育建议部分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是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由范画转变为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非范画教学的内容是《百果树》。首先问题导入,我们班的墙上多了一棵树,树的名字叫百果树,秋天到了,百果树该丰收了,可是我们的树上什么都没有。你们觉得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小朋友们决定把自己画喜欢的水果贴上去。
然后又问你喜欢什么水果?这种水果应该怎么画?在一问一答中小朋友们的创作兴趣最大程度得到激发,对于自己如何进行创作也有了想法,他们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也一一予以回应。这时有小朋友说:“老师,我都好想画了。”于是,我适时改变教学环节:“如果你们现在想画也可以,但是绘画有规则,你们能遵守吗?”“没问题”、“我们会的”他们这样说道。最后我们再一起回顾了一次绘画要求,接着幼儿开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这一次讲述的环节总共加起来不超过十分钟,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幼儿通过绘画进行自我表达。
我没有教孩子们应该怎么画,也没有提供范画,但是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这次非范画教学的效果,让人喜出望外。首先,孩子们从不会画、不想画转变成意愿画、喜欢画;其次,绘画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有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水果,如苹果、梨子、草莓、菠萝、樱桃、李子、西瓜等。这些水果在孩子们的画笔下,栩栩如生;最后,色彩从单一变成丰富,线条从生硬变成平滑,整体的画面感更强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提高,并且体会到了操作学习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这就是我们班幼儿提供“示范”与不提供“示范”的教学差异,前者对于老师来讲可能操作性更强更方便,也体现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后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素养要求更高。但对于幼儿的发展来说,后者无疑是更佳的选择,孩子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创作和表达自我的机会。当然我所探讨的这两种的方式仅仅只是美术教学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值得去挖掘和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