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瑶
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城区第三小学, 陕西 渭南 715400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从一个中心点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能够整体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帮助小学生系统快速地学习数学知识。基于此,本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体应用
1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Mind Map)又被称为心智图、心灵图、脑图等。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en)提出。由于它能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和创造力,展现个人智力,因此在企业培训和教育方面得到推广运用。许多国家将应用思维导图作为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做了初步的探究。
2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降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整体难度,帮助小学生快速消化和吸收不同的数学知识点,同时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快速建构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以此来引导广大小学生以系统化的视角来认知与把握不同的数学知识点,真正做到数学知识点的活学活用以及综合应用。另一方面,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按照自己对图形的认知与理解来选择思维导图的图谱。同时,学生还可以为思维导图来进行着色或者绘制图案等,这本身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此外,思维导图的应用还能够全面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数学思维。运用浓缩各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能让所学内容“由厚到薄”,并随着导图内容的丰富再实现“由薄到厚”的过程,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较好的消化吸收。
3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应用思维导图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技术,充分利用了图形和联想这两种方式来帮助使用者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思考过程。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因而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一个具体的数学概念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然后从这个数学概念出发,以思维导图的分支将关于这一数学概念的数学知识都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理解同一个概念,从而达到先化整为零逐一突破、再化零为整深入理解的教学目的。在完成某一章节或某一阶段数学教学后,教师还可以将各个数学概念的思维导图整合成一张总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关于本章节或本阶段所学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教师在开展复习课时,也可以先画出中心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分支上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联想起与中心点上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加深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三角形”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方式”“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作为五个一级分支,表示与“三角形”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再对每一个一级分支进行延伸,比如由“三角形的特性”这个一级分支就可以延伸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至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四条二级分支。之后教师还可以以“基本图形”为中心点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与长方形、正方形等整合起来,在这张总的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2 应用思维导图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外,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数学应用能力,即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具体数学问题并得出相应解决方案的能力。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解题思路,进而提高综合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将题目的题设作为思维导图中心点,将“已知条件”、“解决这道题需使用的数学公式”、“求解题设需找出的数量关系”分别作为一级分支,然后再结合具体题目的具体内容,找出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以此帮助学生对于题目的整体结构有更好的把握,同时将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目设问、不忽略题目中已知条件的良好解题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对于“小红比小明多35颗糖果,在小红和小明各拿出17颗糖果分给小志后,小红所拥有的糖果数是小明所拥有糖果数的2倍,请问小红和小明原来各有多少颗糖果?”这道题目,教师就可以将“小红和小明原来各有多少颗糖果?”这一题设作为思维导图中心点,然后在“已知条件”这个一级分支下增加两个二级分支,分别表示题目中的2个已知条件“小红原来比小明多35颗糖果”“小红和小明都拿出17颗糖果后,小红现有的糖果数是小明的2倍”,在“求解题设需找出的数量关系”在一级分支下增加一个二级分支,表示“小红、小明原有的糖果数=小红、小明现有糖果数+17”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完成求解:由于小红现有糖果数是小明现有糖果数的2倍,因此可以将小明现有糖果数看作单位“1”,将小红现有糖果数看作“2”,由于小红原有糖果数就比小明多35颗,因此两人各拿出17颗糖果后,小红仍比小明多35颗糖果,35颗糖果就是“1份”的数量,即小明现有糖果数为35颗,小红现有糖果数为35×2=70(颗),套用思维导图分析过程中得出的数量关系,小明原有糖果数即35+17=52(颗),小红原有糖果数即70+17=87(颗)。
3.3 引导思维导图教学,创新数学思维
思维导图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可以是传统的分支状,也可以是放射状或者网状。可以说,思维导图的形状是数学上的“艺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理清自己的思路所创造出的“艺术”。因此,思维导图是有美感的,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数学逻辑思维。
例如,当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分数》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所采用的思维导图模式是放射状,由中心向四周扩展。中心以“分数”为主,当教学在讲到分数时,首先会对所关联的数学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即“除法”。在除法当中,所涉及到的“除数、被除数、商、差”这几个名词可以和分数当中一一对应。当学生们对除法重新熟悉之后,便回到“分数”的认识当中。其次需要明白的定义是“什么是分数”,以及“分数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分数的特征”,“假分数”这几个都是围绕“分数”所展开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分数的思维导图的构图时,可以将其描绘成一个放射状,再一层一层地详细剖析知识点。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分数”时可以分清楚“分数”的几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形成一个关于“分数”的知识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并且激发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结论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开导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其在课堂上进行良好的运用。学校要提高教师对思维导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教师们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师相关教学能力的培训,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能力以及制定教学计划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天福.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小学教育,2019(05):88-89.
[2]刘明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J].学术网,2018(05):134-135.
[3]张春浩.刍议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J].教育论坛,2019(0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