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孙延冰
[导读] 习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综合优势。
        孙延冰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137400
        摘要:习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综合优势。全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大量思想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全媒体还带来了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变革,让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智能,更能实现及时、高效、深度的传播效果。在全媒体时代,教育者通过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精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分析教育教学反馈和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等“数据信息”,更能准确定位学生需求,做到精准化教学,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重要参考。在充分肯定全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思政课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论坛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现阶段在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方面需要加强对思政理论课的创新,以便令高校毕业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全媒体应用依赖
        应用依赖,主要是指在思政课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全媒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导致过度应用全媒体,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对教师而言,直接套用或是模仿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虽然节省了备课时间,但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时时、处处、事事都有全媒体的“陪伴”,对全媒体依赖性极强。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学生遇到难题习惯于第一时间上网搜索答案,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二)全媒体应用虚化
        应用虚化,是指教师为改变到课率不高、抬头率不高、点赞率不高、掌声不响、笑声不响的课堂窘境,满足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寓教于乐的要求,导致“泛娱乐化”。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课程学习的期待,将全媒体中娱乐性质较强的素材带入教学。这样虽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这种取悦学生的方式使形式统领了内容,存在价值引领上的误导,会对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造成严重影响。
二、全媒体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网络技术能力
        在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网络信息的容量、种类、传输速度等逐渐增加,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网络上丰富的资料信息引入课堂当中,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然而对当前高校思政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现阶段仍存在部分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思政教师网络技术水平比较低的问题。对此,高校方面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并且鼓励教师经常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方式,提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具体来说,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学校方面可以通过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利用设备进行教学、参与到学校慕课制作过程中的方式,提升教师对于网络技术的实践能力。

比如说,某所高校通过鼓励该校教师利用PPT、Flash、影音资料等形式进行教学的方式,不但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有所提升,还改变了传统说教式教学过于枯燥的情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丰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教学方法作为打通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桥和船,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全媒体,可以做到守正创新的统一,沿用传统教学的好方法,创新信息化教学的新方法,探索新的输送路径。目前思政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再辅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式教学法、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等。马克思曾指出:“技术的发展将引起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掀起了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热和教学改革创新的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课必须发挥全媒体优势,采取案例教学、课堂演讲、课件宣讲等教学方式,以课下环节的建构作用为核心,以课下小班研讨为阵地,以课上多媒体教学为中心,真正实现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通过全媒体丰富的沟通途径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全媒体虚拟与现实交替、即时交互的功能,通过线上线下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借助全媒体,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在相对自由的教学时空中,学生由之前张嘴待填的“鸭子”,变为主动寻找食物的“蜜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是为了服务教学内容,只有方式方法与内容完美组合,才能打好思政课“金课”的组合拳。
        (三)考核评价过程化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引导大学生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规范自身行为为根本宗旨,而如何衡量学生修习完思政课使得自身道德素养得到升华呢?各高校常常通过课程修习分数的高低和通过与否作为判定思政课实效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说明学生的习得情况。但实际情况是“期末分数主导制”常促生“期末上课族”,这既说明大班额课堂教学中教师平时疏于管理,又反映着学生“期末分数定终身”的心理。为此,应加大过程评价的权重和周期。如将过程评价的对象设定为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同学、室友等,这样将能更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将过程评价的权重从40%提高到60%,这样将有效遏制“期末上课族”现象;将评价的周期延长至第七学期,因为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淀,而适度延长评价周期将能更好体现课程的实效性。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建立较为全面立体的思想行为监督体系,能体现出大学教育既需要教师教育也需要自我教育,这种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实践者、人人都是监督者将为思政课“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在新旧媒体信息日渐庞杂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理论水平狩猎广泛知识,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肩负时代责任,站准位置、做好导向,坚定的维护好思政课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好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扣子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德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已经成为高校全面贯彻落实我党教育方针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加大对思政课程的创新力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推广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梁红秀.挑战与机遇: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创新[J].教育观察,2020,9(37):40-43.
[2]彭菊花.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J].湖北社会科学,2019(10):161-164.
[3]方钊,许金柜,陈润华.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32+34.
[4]杨万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学园,2018,11(29):35-36.
[5]史宏波.浅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62-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