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师课程创生案例初探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曹施红
[导读]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而教师作为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的“枢纽”,更应该发挥多元思维能力进行课程创生。
        曹施红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  邮编 310016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而教师作为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的“枢纽”,更应该发挥多元思维能力进行课程创生。案例是理论的故乡,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内容的创生更好地阐释了教师如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教学。
        【关键词】课程创生;初中英语;案例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强调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六方面转变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随着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等的颁布,改革的重点越来越聚焦在课程、教材、教学等一系列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方式的创新。教师,可以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枢纽”,基础教育需要课程改革,而教师需要“课程创生”。所谓教师的课程创生,简单地说,是指教师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 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优势、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等, 通过批判与反思创造性地运作课程, 从而使课程富有生命活力的过程”。[1][2][3][4]一方面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而且课程改革必须通过教师课程创生进而促使学生学习发生合意的变化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创生、课程内容的创生、课程实施的创生和课程评价等的创生 ,又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结果。
一 课程创生
        在古代,经学名流任教师,“天地君亲师”,教学是基于教师的经验的教学。20世纪初废科举、兴西学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课程即教科书,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1912年 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的说法一直沿用至今,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
        1977 年, 美国的富兰 (Fullan , M.)等人根据对课程改革实际情况的考察和对课程实施本质的思索, 提出了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得过且过取向、调适取向、 忠实取向。1992年, 美国的辛德尔 (Snyder, J.)等人进一步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归纳为 :忠实取向 、 调适取向 、 创生取向 。[5]忠实取向和调适取向皆因未考虑到课程实施中教师、学生、教学情境以及缺乏教师主体性等原因逐渐被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所代替。
    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课程创生是包括了课程改革中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计,例大单元设计、课程资源、课程理论等的创生,即课程创生具有全局性;今天的课程创生也更加注重创生的主体性,即课程改革中,创生的主体可以是课程的开发设计者、学校、教师和学生等。
二 英语教师课程创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经历了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Bellanca,Fogarty & Pete 在《怎样教授学生思维品质》一书中谈到有七种思维活动。每一种思维活动包括三项思维技能,[6]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等。
        学科育人是统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英语教学中,思维方式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学生多元思维品质(逻辑、批判和创新等)是英语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崭新的课程观念”和“觉醒的课程意识”。
三 案例分析
        案例是理论的故乡,案例是登天的云梯。本文通过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述教师如何在课程运作过程中运用多元思维能力对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创生,以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来促进课程的完善,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

本文笔者就课程内容的创生进行案例分析。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本文指教科书,下同)。课程计划到教材是宏观到微观,依据和具体的关系。初中英语是一门基础文化课程,教材虽是由课程专家、 学科专家及部分一线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精心选择学科内容编著而成的, 但有时也会出现教材的编写并不很完美的现象。[8]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开始部分第一单元(Starter Unit 1 Good morning!)教材内容是问候语(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等)。作为初中英语教材的第一课,不仅是复习小学学过的问候语,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适应新学习环境、新同学、新老师。但是整个单元里出现的问候语仅仅停留在常规的问候——“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以及“你好吗?”“我很好,谢谢!”。但是这并不属于我们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情感的需要,是指在感情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亲密联系的需要。一方面,七年级学生刚结束小学学习进入初中,面对对新同学和新老师急需情感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科目的增加,知识难度的加深会让学生感觉时间紧迫,“吃力”。这种种真切的感觉并不像书中“我很好,谢谢!”这么“好”。
        因此,在师生练习环节可以加入学生的一些切身体会,例如busy terrible 等。
        师: Hi, how are you?
        生: Oh, busy busy busy!
        师: Mm,terrible terrible right?
        生: Yeah,but also a little exciting.
        课程创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也需要学校、 社会, 甚至学生家长的配合,而作为“枢纽”的一线教师更需要通过自身的专业学习获得新的课程意识、课程理念和学科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负责任地进行批判与反思,为学生“量身制定”适合他们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沈建民.走向 “自觉” 的课程创生———教师课程创生素
质的提升与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的创设[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2)
[2][7] 沈建民.试论教师课程创生的 “能量系统” 的建构及操作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22) .
[3] 李小红.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 涵义与价值 [J].教师教
育研究, 2005 (4) .
[4] 李小红.论教师的课程创生[J].高等教育研究, 2005(11)
[ 5] Fullan, M, et al .(1977).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Vol.47 , No.3 .;Snyder, J .et al.(1992).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P.W.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NY:Macmillan Pub.Co.pp.418-427.
[6] J. A. Bellanca,R.J. Fogarty,&B. M. Pete.How to Teach Thinking Skills Within the Common Core[M]. Bloomington: Solution Tree Press,2012.
[8]沈建民,谢昱圣.初中科学课程创生案例初探[J].课程教学研究,2013(12):72-76+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