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是否促进了高校教师教学绩效提升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陈鸣
[导读] 本文运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心理资本与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陈鸣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本文运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心理资本与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的发展能有效的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提高。学校经费支持与公共服务设施等环境变量也直接制约着二者的传导机制。因此,要提升高校教师教学绩效,在大力发展心理资本业的同时,必须在体制与政策上继续深化改革。
        [关键词]心理资本;高校教师;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
        一、引言
        心理资本是指为对个体生产率产生作用的个性特征。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由 Luthans 等(2007)提出,其认为心理资本是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坚韧这四项要素的集合。与经济学理论中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心理资本更侧重于内生路径出发,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个体存在的问题做出解释,激发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心理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Goldsmith,A. H.、Veum,J. R.、Darity,W.等经济学家的文献中,Goldsmith等(1997)认为,心理资本的结构定格在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这个四维结构上,并被学界广泛接受和应用。国内代表性文献如柯江林等(2010)、韩翼和江百燕(2011)、张宏如(2013)等学者对心理资本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和本土化修正。现有文献以教育领域为研究内容的文献还比较少见,更鲜见以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中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
        二、基于分布滞后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经济系统中的政策传导和行为变化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应当在解释变量中包含某些滞后变量。考虑跨时期影响关系的模型成为动态模型,如果模型中仅包含解释变量滞后,则称之为分布滞后模型,心理资本对高校教师的行为、素质等要素的影响,是存在明显的时间延迟即滞后效应的,据此构建如下基本回归模型:
(1)
其中各变量意义如下:y是被解释变量,表示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水平;z为核心解释变量,表示心理资本水平;x是为控制异方差性而设置的其他控制变量;i和t分别表示单位变量个数和时间变量,a、b为待估参数,u为随机误差项。对于高校教师的变量取值,根据前文给出的定义与基本特征,拟定为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选取高校教师人均纯收入为指标代表其积极性;作为高校教师专业性特征,以高校教师人均受教育年限为指标代表其专业技术能力;为高校教师稳定性,代表高校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水平和稳定性,本文以高校教师与公务员平均收入比作为代理变量。除了心理资本,高校教师教学绩效必然还要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为控制模型的异方差性,引入学校教育经费水平、公共服务环境作为控制变量。本文采用国内学者徐礼萍和李林英(2016)界定的心理资本以及开发的量表,获取样本的心理资本值。其数据均来自课题组2019年7月—2020年3月奔赴各高校实地调研所获数据,调研采取面对面访谈、电话沟通和网络在线填写信息相结合的形式。
        三、实证分析
        (一) 模型估计
        考虑到心理资本对高校教师教学绩效各值的前期可能产生影响,因此不对z的滞后系数加以约束,即心理资本的滞后系数选取服从无约束进行PDLs 模型估计,计算结果如表1 :
 
                  
        其中,模型1、3、5是未作滞后处理的传统时间序列回归,且不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形,模型2、4、6是加入了控制变量后的PDLs模型,由结果看出,模型的拟合度大大提高,其R2都超过了0.95,F值结果显示也比较好,因此证明本文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对序列进行解释是合理的,选取的控制变量也是合适的。
        (二) 结果分析
        实证可知,心理资本对于高校教师教学绩效正向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其中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作用最明显,不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都能受益。对于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而言,短期影响系数为0.11,长期影响系数为0.54,二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不断增强。对于职业稳定性指标而言,短期影响系数为-0.75,长期影响系数为0.08,说明虽然从短期来看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带来负面冲击,但长期趋势最终为正。
        四、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心理资本投入对高校教师教学绩效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同时提高高校教育经费与公共服务环境设施投入,能够使心理资本投入对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推动力具有可持续性。高校教师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其高水平绩效主要依靠自身责任感和事业心,仅通过当前流行的考核制度等外部约束,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当前高校教师压力过大、动力不足等普遍问题,均可视为“人本”意识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后果。因此,当前现实背景下,高校管理需要突破传统理念,充分关注教师心理状态和发展需求,通过心理资本开发途径激发教师潜在能力,激励教师将压力转化为内生型动力,促使教师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学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王雁飞,周良海,朱瑜.领导心理资本影响变革导向行为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06):265-275.
[2]徐礼平,李林英.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01):55-64.
[3]郑立勇,孔燕.基于心理资本理论视角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增值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9,33(01):154-159.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对教学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8XJG-GD13)
作者简介:陈鸣,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