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唐义琼 何平 何欣
[导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唐义琼 何平 何欣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长乐小学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开展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课堂纪律差,教室一团糟;分组合作难,个别摆弄,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一问三不知,实验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效果低迷,老师宁愿在教室里灌输课本知识点,也不愿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呢?
        一、明确实验目的,注重实验指导。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如果目的不明确,学生进入实验室就会无目的摆弄实验器材,很难取得实验效果,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今天实验的目的(实验名称),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讨论产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猜想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开始实验探究,并在试验中观察记载实验产生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汇报展示。学生玩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学习开放性的特点,实验报告的制定为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
        二、贴近生活,方便实验操作
        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贴近生活的科学实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1、选取贴近生活的材料,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的传播》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2、选取贴近生活的现象,如拓展实验“如何让摇动的矿泉水里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开始学生说“不摇动”,这显然与题目要求不相符,我通过开关教室门窗,让学生比较听到操场上声音大小的区别,很快学生就想到了“在瓶子外边包上一层消音装置”的方法;我又让学生弹拨尺子,然后捏住,体会,接着把笔盒里装上几支笔摇动,学生思考:如何操作可以让摇动的笔盒里的声音变小或消失?很多学生想到并把纸巾塞进笔盒再摇动,振动不能发生,声音就不会产生。于是学生很快想到了,把瓶子里装满水或空隙塞满海绵,豆粒不能振动,就没有声音了。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在实验猜想时,许许多多想法,异想天开,可能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表扬中,会放大胆子去思考,更多新奇的想法应运而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就会更强烈,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