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培育与支持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梁秋艳1,李春江1,2,*,马晓君1
[导读] 为适应新兴产业,以互联网以及智能技术作为核心,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应运而生。
        梁秋艳1,李春江1,2,*,马晓君1
        1.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2.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为适应新兴产业,以互联网以及智能技术作为核心,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应运而生。针对目前工科类人才培养,如工程教育资源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内生驱力薄弱、师生创新素养不强、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范式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视角,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以期为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背景;工科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实践
        引言
        进行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以及实践为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当前时代发展也是一种适应。但是当前的教育发展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并且也并没有很好的适应于时代的发展要求。仍然需要有更多有效措施的提出,对于工科本身特点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将为其提供指导。
        一、新工科产生背景
        新工科专业主要是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互联网以及工业智能为核心,涉及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虚拟现实等相关的工科专业。新工科将智能制造以及智能科学等相关的智能领域作为教育核心。相较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的产业以及经济会更需要实践和创新能力都更强的复合型工科人才。新工科背景下要求传统的工科产业大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据、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等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新工科的发展将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充分支持服务创业以及驱动,做好中国制造2025等系列战略。新工科建设更要求对建设目标有所明确、更加注重理念的引领、结构的优化、模式创新、质量保障、分类发展并形成一批示范性的成果。构成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是复旦共识、天大行动以及北京指南。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工程改革新的路径。使命的担当、实干的辉煌都将从系统上指引工科教育的创新完善以及落实。建设工程教育的蓝图也必将成为现实,用中国模式、中国标准以及中国品牌来打造创新中心以及人才高地[1]。
        二、工科人才培养现状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
        许多地方高校工科生源相对而言基础较差,并且相关学科的技术更新速度等较快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会更高。工科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更多的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投入,而由于各个地方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以及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导致许多地区的工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发展需求。创新创业的培养模式不能够完全照搬,需要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进行合理模式的选择和资源资金的投入。在资源配备的状况存在的问题的情况下,相关的高校如何有效进行资源的利用提升相关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需要进行考虑的重点内容。也是在新工科背景下落实工科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探索实践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2]。
        (二)课程体系不完整
        相当一部分工科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之下已经设有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但是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只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欠缺。淡化了相当一部分选修知识和课程的学习,许多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素养以及健康的相关知识的关注度明显不足,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思考能力明显不足。在当前的环境不断改变,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全方位入手,重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而非单方面的技能学习。而目前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主要是从片面的技能知识的培养出发,设置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适应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育人模式不优
        工科类的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均较快,培养的模式需要适应于当时时代的工科专业的发展情况。目前而言许多教师缺乏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授课的内容也一成不变,与当前的主流技术均有所脱节,当前的教学环节只有简单案例的提供,并不提供实质性的实践教学,企业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并且由于学生的实训等设备的更新均较慢。实训以及实习的方式和手段均较为单一,往往其模式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许多工科类的学校并不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创新,拘泥于固有模式,忽视工科类知识和创新创业新情况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该项培养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四)师生素养不强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高校学生往往更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就目前而言于工科类相对较少,并且绝大多数由并没有实战经历的教师团队设置课程,缺乏专业团队,内容并不能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并没有真正很好与课程进行融入。长期有效的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和模式还需要进行开发研究,对于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将需要更长期的培训模式,甚至贯穿于中小学的教育当中[3]。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目前而言并没有专业部门负责创新创业的教育和研究,该项教育也并没有很深入的渗透到教学体系,使得创新创业的实际和教学脱离,有关的质量监管制度以及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其流于形式。目前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大多通过习题测试或者商业计划书的撰写作为考察依据,但实际上该种考察只能反应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并不能从整体上反应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而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对实践要求非常高的课程,该种考评体系显然不能够适应培养和教育的需求和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并订立出更为合理的管理以及评价体系。
        (六)保障机制不健全
        部分的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和完善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对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没有合理的保证和激励机制。存在着孵化园和众创空间规模小、运行情况一般的问题。许多的合作基地以及创业基地较少,建设也不够精准,企业虽然有所建立合作关系,但并未有实际的行动采取,基地仍然处于一种相对闲置的状况。不能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其中,因而实际应用的积极性以及层次性都较低,计划和项目都难以落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学生所发挥的作用和利处并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也很难使得学生对该项教育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4]。
        三、创新能力培育与支持体系建设
        (一)创新能力培育
        1.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一种根植于心的培养方式,蕴藏于大脑中的巨大力量,在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创业意识,但是进行意识的根治需要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实践的有效落实。因而需要学校通过一些真实的创业项目来让学生体会创新创业的乐趣,特别是对于工科类人才而言,进行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并投入到创业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实质性的转换,将会更利于创业意识的培养。
        2.培养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将更为明显。特别对于工科类的创新创业培养而言,仅凭一人之力做好的创业项目少之又少。高效团结的团队将是保证项目有效落实的关键也是创新创业培养需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培养的关键要素。在培养中需要重点落实的关键环节。

团队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首先提供能够组队的机会,此外需要对团队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引导的解决,帮助学生在团队中锻炼和磨砺自我,收获成长。在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上也是重要一环。
        3.风险分析能力
        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言,风险分析能力以及相应的决策能力相当重要。风险分析将是创业以及决策的重中之重,也是创业开展之前需要落实的能力。对于工科类的创业而言,技术以及技能的确是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合理的进行风险评估并且有正确的应对措施将会是使得创新创业学生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的关键[5]。正确的决策意识也是提升风险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个人修养以及素质和智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独立决策、集体讨论还是实践比较,都是使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的有效措施。
        (二)支持体系构建
        1.合理调配资源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然需要有关资源的支撑,工科类的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更多的设备以及资源。在当前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地域合作或者线上资源共享的方式,对于一些软硬件的分配和共享能够更好的促进地区教育公平,当然,也需要国家相应政策和措施的配合。
        2.开设相关课程
        开着有关的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对于创新创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处于对于创新创业,特别是新工科背景下,更需要有关的院校能够在修订人才方案时根据工科发展的情况和实际需求,大胆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理论知识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提高,相应的理论分析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加强。此外,课程需要结合有效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工科类人才更多的了解到真正的创业者的成长和过程。在精神、方法和规律的学习上能够受到触动。并且还应当有一套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提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具备有更好的创新思维。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得到保障,此外也需要有计划和组织的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始终以真实项目贯穿,加大素质教育和相应教育理念的深入落实。教学力度以及相应的实践权重可以反应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个人的品质情况[6]。
        3.健全保障机制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的资金,根据有关的教育特点并结合教学和实训的实际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更好的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保障和提高,使得学生的团队精神的激发也能够有相应的动力。此外,也需要落实校企合作工作,有效对接高质量的企业,具备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也更能够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而对于有创业想法的人才对于引入的资源也呢狗更好的应用,从而为其创业打造更好的基础。为了提升创新能力素养,相关人员也可以充分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参加各类比赛,比赛的驱动能够对于相关人才学习有较强的促进动力。高校为鼓励有关人员创新创业,也需要一些政策以及措施的提供,来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奖励,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
        4.搭建实践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搭建相应的平台也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工科类人才拥有自由探索的机会。一般常用的模式是以校企合作共同办学为基础搭建训练基地。此外也可以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在相应的实习计划中安排实践,让学生能够在线上线下中充分的参与,并进行创新创业的模拟。学院的勤工俭学工作也会使得更多学生体会到创业的分支,并且在创新创业有关协会和组织的帮助下,将会有更多实战练习场所的提供。相应的,更需要有创业环境的改善,孵化园、创业园的建设需要有更多的投入,从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实践当中。
        5.完善课程体系
        新工科创新创业的课程首先要适应于工科自身的特点,此外在工科建设的特点之下,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需求,及时更新有关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能够空谈理论并且流于形式。此外在相应的课程体系的管理以及评价上都应当做到充分落实,管理上应当有专业部门的设置,对于创新创业课程、实践、保障、激励、评价等都能够进行统筹管理,由此也可以更为高效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7]。
        6.营造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对于创新创业的文化建设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或者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来进行有关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此外,举办具有实战经历的校友创业讲座也是营造氛围的有效方法,通过创业者的亲身经历,更能够加深有关人员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8]。
        7.多维联动牵引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而开辟更多的创新创业学习渠道也更为关键。受制于学生的阅历以及经验,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得到提高,可以通过课堂、图书馆以及社团学习等等渠道做到创新创业知识和市场的认识以及锻炼,此外,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能够有更多创新创业项目的引入和资金的补贴和优惠。新工科建设对于国家智能制造等各项具有突出科技竞争力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9]。因而对于相关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在近年来也是只增不减,但是目前的培养模式以及投入力度使得人才的产出率较低,工科类的创新创业人才供不应求。在当前政策的号召下,也需要相关的地方政府和部门能够有更多有实效的措施提出。充分地为工科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渠道和发展资源,也有更多的激励措施和福利保障。可以采取三导师制度,即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和企业导师等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渠道[10]。
        四、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为工科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新工科的技术优势和创业技能的融合无疑是当前时代的大势所趋。当然,受制于以往的教育模式,当前新工科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路冬,魏艳,柯文德,吴勇波,融亦鸣.“新工科”背景下以国际引领、产教融合、能力递增为特色的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1(10):17-20.
[2]贾国辉,李娜.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96-297.
[3]周凤瑾.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1,13(01):115-119.
[4]娄丽艳.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8):137-138.
[5]袁义,何频捷,王继军.工科类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64-165.
[6]丁颂,国宇.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4):148-150.
[7]詹晓丽.基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营销界,2019(46):289-290.
[8]杜义浩,马俊霞,谢平,童凯,吴晓光.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02):17-20.
[9]郭士清,龙泽明,庄宇,薛迪.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1):1-2+15.
[10]尚晓峰,毕建涛.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3):117-118.
第一作者: 梁秋艳(1981-),女,讲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E-mail:liangqiuyan81@qq.com
通讯作者:李春江(1970-),男,牡丹江师范学院校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教育管理。Email:jmslcj@sohu.com
资助项目:国家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E-CXCYYR2020092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新农科”视域下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研究-以佳木斯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为例(SJGY201906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