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教“活”——职教语文“教教材”与“用教材”博弈的反思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杨浒
[导读] 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教材”和“用教材”一直都在博弈。
        杨浒
        云南省大理州财贸学校,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教材”和“用教材”一直都在博弈。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新时代,要把书教“活”,把人与好,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方向性路口,认识和摸索一番,事关重大。
[关键词]职教语文,教材使用,观念方法
        在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教材”和“用教材”一直都在博弈。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新时代,要把书教“活”,把人与好,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方向性路口,认识和摸索一番,事关重大。
        一、“教教材”传统模式的根源
        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也是应试教育重灾区。考的早,在《尚书》中“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已有证明。隋唐及以后,科举考试将“教教材”“考教材”视作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近现代以来,甄别和选拔人才,更是把考试推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应考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的中,“教教材”“考教材”就成了教育的全部内涵。教师脑袋中装的全是“课标”“教材”“考点”和“考生”,于是,“学生”只是接受的“工具”和考试的“机器”,什么学情实际、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都统统靠边站。与此同时,教育的评价体系和价值亮点也几乎全在一个“考”字上,在什么考点、题型、标准答案和分数成绩,什么月考、段考、期中期末考和联考、统考等诸多尺码中,也找不到关于人的兴趣、态度、性格、品行和创造。传统习惯和应试教育最终只能“让鲜活的小鸟在笼子里自由飞翔!”
        现行的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们都在“教教材”,职业类的学校也习惯跟着做,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祖宗规矩,随着新课改推进,不少教师试图作最大努力的改革,尝试着“用教材”“拓展“教材”并翻转教学和改革考试,但大多浅尝辄止,不仅繁乱辛苦还会遇到不少阻力,原因有二:一是观念博弈,新不胜旧,习惯总比创新来的简单;二是不便统考,评比失利,个性作为始终拗不过主流评价。的确,只要有传统的惰性习惯还流行,单一粗暴的“统考”还健在,要“用教材”特别是活“用教材”,把书教“活”其难度和障碍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教材”与“用教材”的思辨
        首先,要明确“教教材”与“用教材”之间的关系。两者在起点、依据上的联系,但有着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目的的不同。“教教材”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以教材为中心,根据社会意志,以强制灌输、强化书本内容为手段,以检测、验收知识技能点为目的的教育,教师做教书的“经师”学生做考试“机器”;“用教材”是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个体实际、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从教材出发拓展内涵外延,激发学生自我求知、生活、发展、探索和成就的能力的教育,教师做教人的 “人梯”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教材”与“用教材”都是对课标不同的执行方式。课标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教材是课程标准基本思想和内容的充分体现,是课标的主要载体,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也是对课标的合理性的检验。同时,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依据,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都必须吃透教材懂教材。二者只是在制定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相应的区别,都是在执行课标。
        其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是教师个体新旧理念、习惯和操作自己的博弈。简单的说,“教教材”就是教师教课本知识,重心在“教好书”。“用教材”就是教师运用并借用教材教所隐含和指向的生活实践,重心在“育好人”。事实上,每一个教师都在“教书育人”,都在传统的教育习惯中和现行的评价体制中处于“左右互搏”状态:既要教好书让学生考好试,又要育好人让学生能成才。教师自己每一天每一堂课,甚至每一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及课堂机智的运用时,都存在自我博弈。实际上是教师个体新旧理念、习惯和操作的斗争。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是痛苦的嬗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理念、要求和操作方式实践的不断深化,普遍说来,无论从考试制度的改革还是对教师考评体系的变更,无论是因为职场人才规格变化对教育的压力,还是因为学校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的渴望,都在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在转变。这个转变教育理念和打破传统并从头摸索实践的过程,是十分漫长和痛苦的,但又确实是一种适应社会历史洪流需要,回归教育本质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必然。
        (一)拨乱反正,回归教育本质
        “教”字,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字,解释为“養子使作善也。”“育或从每,艸盛也,養之則盛矣。”“教”和“育”,都有培植养成的意思。 “教”侧重于教育者强势灌输,“育”强调受教者的自我养成自我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与“育”两者互助互长,同向同行。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实际上是既体现了教育者意志、指令,传授了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和品格,又激活了受教育者的兴趣、需要、潜质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成就的能力。真正让教育的本质得以回归,使教育在规律的指导下为促成人的发展健康前行。
        (二)树立大语文观,“活用”教材
        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淡化考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借用教材中的教育因子,积极开发教育资源,撇开传统的教育模式,把语文教学引入大量的生活实践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同时,要重视教育过程和成长性评价,以引导探究为基本途径,以考核考查为评价手段来重新审视和建构教学目标、内容和训练体系。其中,必须在指导思想上重视两点: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大于教材。二是要充分借用教材开发教育空间。
        (三)重构体系,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教学基本依据,教师要在吃透教材调动自己的知识、阅历和创造,借教材之力设计和拓展出与社会生活接近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实践内容,精用教材活用教材,才能把语文教学推向真正服务育人的新境界。活“用教材”和用好教材的目的是更好地育好人,因此,重构体系,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必须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吃透职教语文课标,研究时代职场需求,重构职教语文核心品格、知识和能力体系。这既是一名职教语文教师统帅性的执教理念,也是新时代职教教师必备的素质。必须从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高度来统筹设计语文的培养目标和内核,并使之成为一个科学性强操作性强的体系,如以理想人格、知识库存、思维方式、技能技巧为教育目标,以爱国敬业、感恩奉献、正直公义、诚信清廉等为做人做事品行养成准则,以听说读写演辩等为训练序列,以成长过程、课堂参与、实践创造和态度情绪等为考核指标等等来设计。
        2、吃透教材,挖掘、利用教材全面育人。吃透教材是利用教材的前提基础。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教育因子,合理挖掘和巧妙利用,不仅便利而且高效。不过,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和见识阅历。语文教师是“老来富”,讲的就是真实、阅历、技能和境界的积累,也是养成的结果。比如,韩愈的《劝学》是传统名篇,职教教师教学的理念应是“育人”,要培养出会学习并善于学习的人,教学的侧重点就不能像高中那样放在古文字的纠缠上,而应该在疏通文意后,直接在学习的方法(原文主张“学思结合”及“善假与物”)和学习的品质(原文主张“积累”“坚持”“专注”)上大“做文章”,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梳理、总结和探讨学习方法和品质态度等问题上。另外,要全面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情和内需,并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学空间。精用、活用和巧用教材,关键是找到“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既要利用教材中的有效因子,又要结合学生的要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否则,“用教材”只能是表面上的热闹,简单的复杂,丢失了改革的神魂!
        总体上看,“教教材”和“用教材”并不是简单地文字争议,也不是单纯的教学行为,其中涉及到传统习惯和现行教育体制制约的因素,关乎到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一系列的革命,也引发着教师自身价值追求、修养境界和素质能力的新旧高下的对弈。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都有作出痛苦而持久的努力,才能有益于育人大计的。
        
        参考文献:
        [1]李林海.“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8
作者简介:杨浒(1966.06-), 男,汉族,云南省大理人,中职语文高级讲师,研究生,从事教育学与教学方法论方面的研究

附:个人资料
杨浒,男,汉族,云南省大理州财贸学校高级语文讲师。曾有10余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