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鸽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景初中,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任务是以德育为中心,更应该以综合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德育体会,以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课程内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组织社会调查,发展学生的知识素养;引导自主理解,保障德育体验的真实性,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过程获得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的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
导言:
教育是生命工程的基础道路。不仅体现为启蒙智慧和有用能力的“工具教育”,更体现为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人文教育”,这在基本素质的培养中往往更为重要,无论是从基本素质的角度看。健康成长还是社会关系,“整体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积累”是决定人未来走向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初中学生正处于“奠基铺路”的过渡时期,教师要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支撑,积极有效地开展全面综合、立体深化的课程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性基础。
1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不仅仅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道德与法治课之所以引起学生的厌学,其原因之一就是很多教师对学生进行“槌的打击”——直接说教,直接单向灌输,直接宣布结论。这样的“说教面孔”,学生不喜欢,效果不明显,费时又低效。久而久之,学生厌学也就在情理之中。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打造“水一样载歌载舞”的课堂境界——多一些情境设置,多一些鲜活案例,多一些无痕教育,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
1.2 不仅仅是理论灌输,也是现实印证
仅仅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与单纯的理论灌输有关,由于教学的统一性和重复性与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兴趣相结合,教学变得越来越单调,因此,对理论和现实的深刻肯定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对学生内在知识的自然诉求。
1.3 不仅仅是拘囿课本,也是拓展延伸
实践表明,当学生盲目地局限于现有的课文,盲目地跟从已有的课文时,学习疲劳就会加剧。基于课本但超越课本,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丰富多彩、鲜活的生活,才是打造乐学境界的应有之义。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活动教学实践策略
2.1 根据课程内容,确定实践的活动主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落实“德育为首”教学理念的基本媒介,对初中生的人生发展与思想品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繁琐,且耗时耗力,开放程度较高,难以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流程、主题内容与教学周期,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准备来减少实践意外,保证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就主题的创设而言,应具有针对性,应结合《道德与法治》各章节内容来确定,力求新颖有效。
2.2 组织社会调查,发展学生的知识素养
思想政治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社会研究为基础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研究中获得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支持。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本知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到自己所在的乡村之中,第一次调查的数据,经过收集和分析,师生共同总结调查报告,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认识,有效地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因此,我就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自查阅网络中有关案例的分析,聆听懂得法律常识的人士的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更懂得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2.3 以自主体验为抓手,深化学生课程学习体悟力
先哲荀子曾提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的论调。这一流传甚久的信条式命题,重在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现代哲理“实践出真知”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那么,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学习是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和主题要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努力增强并不断深化学生对课程活动的学习能力和体悟能力。比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建设美好祖国”的内容,开展关于“自觉增强时代责任感”的主题演讲;或者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开展“两者关系”的专题讨论;又或者围绕“美好集体有我在”的内容,开展“最美文明人”的评选活动……所有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为促进学生的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四、以综合实践为抓手,善于锻铸道德法治行为性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规范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力为本,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点,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思想,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不断地教育与激励学生,逐步唤醒与鼓舞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行为,为引领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5]。比如,在《合理利用网络》一课的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网络“双刃剑”现象,在学习与认知基础上,对校内其他学生开展宣传教育、专项调查活动,并总结合理性方案提供给学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法治宣传画、主题手抄报,开展道德与法治知识竞赛,开展法律宣传周(月)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还能促使学生通过自我锻炼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行为。
2.4 引导自主理解,保障德育的真实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必须要以学生的自主理解为基础,强加给学生的德育观点,未能取得学生真正的心理认同,则难以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也要注意正确引导,保障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确保学生的德育体验是真实的、丰富的,要引导学生自主汇总与展示德育感受,促使学生自觉改善个人行为意识。
3 结论
活动是中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法律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活动框架内内化道德法律知识,提高其实践适用性,满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国民素质教育、法治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巧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才智,2020(07):56.
[2]吴雨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华夏教师,2019(36):48.
[3]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22):147+149.
[4]李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112-113.
[5]郭晓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2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