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策略之种,育思维之树——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戴珺
[导读] 为了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植树的牧羊人》的教研活动中,以不同的方式策略与途径,

        戴珺
        浙江省宁波海曙区古林镇中学  
        摘要:为了实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植树的牧羊人》的教研活动中,以不同的方式策略与途径,从文本的情节梳理、运用实践、深入创新来层层递进,以阶梯学习的形式来设计学习任务,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活跃性,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方法策略 思维品质 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掌握语文学习中的技巧与规律。例如在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活动中,以不同的方式策略与途径,以阶梯学习的形式来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课前思考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是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思路,并进行圈点勾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引发对生命的珍视。下面,?笔者以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运用不同的策略,设计层级化任务活动,从梳理理解、应用实践、深入创新等三个维度展开探究。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导向,全面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课堂教学
板块一:概括策略,梳理理解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个典型的虚构性叙事文本,根据故事的文体特征,概括是思维认知过程的第一层次,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同时结合我们的思考,准确地概括出文本内容。结合在书本“思考探究”的第一题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活动:继续学习默读,为了理清作者思路,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句等方法。在教学时首先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请概括:本文讲述了有关牧羊人怎样的故事?
[学法提示:围绕“人—事—果”]在对文本进行概括的基础上,会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三次相见时详略是不同的

        通过这一板块的活动,通过筛选,概括策略的教学,使学生把长文读短,理清作者思路,然后在前面概括的基础上整合信息,思维深刻性得以发展。
板块二:批注策略,实践深入
        层级化任务活动体现在学习方式的层级化上,要从概括到具体,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教师可以设置做批注,阅读这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梳理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美好品德,这样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活跃性。
活动:从细处入手,紧扣文本,批注语句,多角度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老师找出原文的一段话“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宁静而有规律的工作;高地上的新鲜空气,粗茶淡饭;还有安详、平和的心态。这一切,让这位老人的身体格外结实。”[2]批注是:“从这些描写中看出牧羊人是一个细心、做事严谨、爱干净的人。让仿照学生们示例勾画其他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分析牧羊人形象做上批注。
        学生勾画了“牧羊人先是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接着按十个一堆把橡子分开,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是有裂缝的拣出去,最后挑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批注是:“从这些动作描写当中,可以看出牧羊人做事非常认真仔细。”还有勾画“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批注是:“从这句话中能看出牧羊人是个有毅力的人,也能读出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学生对牧羊人形象的理解会更深刻,也更具有个性化。写批注的任务驱动学生往文本的深处去思考,因而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长期训练,学生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慢慢提升。
板块三:联结策略,迁移创新
        联结是心理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阐述样本的形成机制,能够使学生加强思维的深度。
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不仅可以看到牧羊人生活变化的轨迹,更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创造的奇迹--用双手植一片树林,用坚持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华丽转身,完成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同样作为一个普通人,能从植树的牧羊人身上学到什么?牧羊人在植树的同时造福人类,那么我们也同样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启迪。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文章所描绘的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与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形成强烈对比,而文章末尾对牧羊人的赞赏语气真诚而强烈,更加能反映出作者对牧羊人的赞颂与敬佩,以及呼吁人们用慷慨无私的真心,做些对人类和地球有益的事,然后种下属于自己的梦想,希望和爱。
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一是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二是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三是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3]作者在末尾直接的表达了对牧羊人的敬佩,通过牧羊人的不懈坚持和无私奉献,从而出现生机勃勃的环境和欢声笑语的人们,这便是作者的主张。
        明白了作者的主张,我们联结现实生活全面思考,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以求对文章更深刻的理解。
        (结合实际)近日,钟南山荣获共和国勋章,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并制定救治方案,且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终于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而文本中的牧羊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为名利也不为钱财,不图回报地付出,一心一意地种下一片绿洲更种下了一片生机,梦想,希望与爱。
        钟老先生身上这种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以及无私付出的品质与牧羊人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同样有毅力,安静忠厚,不张扬,从而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我们应当向生活中的“种植人”致敬,也应当努力成为这样的“种植人”。
   小结:联结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身临其境,将我们熟悉的人和事与文本融合并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刻性,走出文本,走进生活,进行创新,引发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获得启发,加强思维的深刻性。
三、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梳理文章大意”“写批注”“学习身边种树人”,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把握牧羊人的形象,并进一步思考牧羊人植树的意义。立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本课教学着重体现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法培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重视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从概括到具体,再细化到词句,其中七年级下册第74页重点介绍了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勾画批注的活动,于文本教学同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了牧羊人的形象,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了读书方法。
(二)显现联结魅力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思考植树意义及文章主题,从植树的牧羊人身上发现现实生活中拥有同样优秀品质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无私耕耘实现人生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敬佩,学习。同时帮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从中获得启发,种下自己的梦想,希望与爱。
        无疑,思维方式往往需要交替进行,即为复合型的方法。为了使思维方式与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提升,还需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文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使学生多元地了解文字内涵。因此,在研究文章主题内涵的过程,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并多方面地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41,
[2]让·乔诺.植树的男人[M].武娟,译.北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
[3][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