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焕
沈阳工程学院 110136
摘 要:作为生态危机的突出表现,“新冠肺炎”疫情昭示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势在必行。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改变的是人,而改变的关键又是生态人格的培育。文章从“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引入,进而阐释了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内涵,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分析了生态人格培育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生态人格培育;内涵;价值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沈阳工程学院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高校大学生生态人格“ECPE”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FDYZX20200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和谐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这是建国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控制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尽管,疫情发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完全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的发生绝非偶然,这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爆发的结果,是自然在受尽了人类的蔑视、掠夺之后发起的反击,它给自私的人类敲响了警钟,给贪婪的人们亮起了红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头等大事,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反思,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生态危机的突出表现,“新冠肺炎”疫情昭示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势在必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人为性。一方面体现在,生态危机的出现具有人为性,另一方面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具有为人性。归根结底,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改变的是人,而改变的关键又是生态人格的培育。
一、生态人格培育的内涵
“人格”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受到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因此也有了心理学、伦理学、道德意义和法律意义上的涵义。然而,无论哪种涵义的人格,它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农业社会时期,人格表现为对自然的“依附性”,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无从解释,常常将自然信奉为神,人格受制于自然;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肆无忌惮的开发资源,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将主体人格凌驾于自然之上,企图控制和征服自然,自然沦为人类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人格表现为“经济型”人格。世界万物都存在于相互联系的关系网中,人类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或经济利益,而去破坏自然,应摒弃个人中心主义思想,从“经济人”实现向“生态人”的转变,在人格各部分的相互磨合中尊重自然、关爱自然,最终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人格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格新样式,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人格,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存智慧,是生态道德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后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理性反思后的结果。总之,生态人格是一种建基于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新型伦理性人格样态,它要求作为德性主体的人类在检视与批判占有式人格的基础上,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道德伦理关系进行创造性的更新,并将道德伦理范围从人类自己延伸至整个自然界,进而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有关生态人格方面的研究。
然而,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以及人格教育水平还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在人格方面表现为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冷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破坏环境、乱扔垃圾、过度消费等等。大学生是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建设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传播者和践行者,担负着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和生态人格直接影响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态知识、涵养美好的生态情感、砥砺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进而唤醒生态道德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素质,最终培育出生态人格。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价值意义
1、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必然之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过硬人才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所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无疑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整合的目的所在【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关系,它的本旨在于实现对“生态人”的培育【3】。
生态人格的培育内容上丰富、具体,方法上创新、多样,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必然之选,更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培育方法选择与应用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育效果的好坏,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
2、是促进人格完善、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思维开阔、充满活力,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高校不仅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这种道德素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万物之间。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态人格培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态知识、陶冶学生的生态情感意志、唤醒生态道德意识,并最终形成规范的社会生态行为,使他们拥有生态人格,进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3、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要求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会上强调:“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4】。有学者在解读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时指出: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旨在塑造一种具有生态内涵的新型人格,即生态化人格【5】。
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本身就是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实践,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回应,它是以尊重保护自然为出发点的,以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情感意志、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行为的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大学生的生态人格,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本身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而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形成,又将对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洁.论生态人格的内涵及其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9-23.
【2】骆清,刘新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理路.广西社会科学[J].2017,(12):197-201.
【3】贾永腾.培育“生态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本旨[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2):51-53.
【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版,2015-03-24》.
【5】刘湘溶,罗常军.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与生态化人格[N].光明日报,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