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三种基本素养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黄国忠
[导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黄国忠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但这门课程具有内容广博却没有展开细述,理论抽象、概念生涩、内容深奥的特点,因此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如何打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刻板印象?关键在教师,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如果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系统扎实的知识结构、活色生香的教学技巧,完全可以让学生喜欢它。
        关键词:素养;信仰;知识框架;教学能力;
一、对马克思主义有历久弥坚的忠诚信仰。
        1848年,马克思所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100多年以前的理论,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在深入总结人类发展的历史,对资本主义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理论,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的理论对现在仍有指导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仍不断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20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完成了历史性的脱贫攻坚任务,在中国消除了贫困。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历史说明我们国家走一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这条道路才能让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在新时代,我们党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我国发展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2018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课程,让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深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是教师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强调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极端重要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离不开建立和完善对教师的教育机制,更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坚定的信仰,自觉加深理论修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有系统把握教材,构建知识框架体系的专业素养。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编写的。教材编写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宏大叙事的逻辑体系。内容准确、依据充分、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表述严谨。但是该教材在使用中也遇到了实际的困难。
        一是内容的丰富性、知识的深奥性与教学课时的矛盾。现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由绪论和七章正文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涵盖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过于抽象、晦涩、难理解。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当大。但在学时的安排上,一般是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18周共36学时,这其中还包括实践教学。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有完整把握,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是教材的知识系统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方块形矛盾。过去并没有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科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别设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内。现在把三块知识融合在一起,在教材上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了一个整体,突出了它的系统性。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教材与教师知识结构的矛盾。过去并没有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师,现在从事该学科的教师只擅长于其中的某一块知识。系统知识的缺乏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自己学科内的内容讲授比较详实、充分,对不熟悉的内容可能会一带而过。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矛盾的存在,要求教师具有整合教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1.整合教材内容。教材虽然没有刻意区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强调三个部分的有机统一性。但教材的七章内容中三个组成部分的分界还是比较明显。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据此我们可在块状的结构上进行整合。
        教师在整合教材的时候,首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联结,拓展。其次要突出重点难点。把握各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抓住贯穿课程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把哲学作为重点,其次是政治经济学,再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再次要把整体性贯穿到整个内容的各个环节。准确把握教材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髓,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
        2.补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知识的短板,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因为三个知识板块之间,有整体性,但是各板块的知识并没有通融性。特别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短缺的老师,要花时间钻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著作。如果只研读教材,老师在教学过程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用的。
        3.与时俱进,正确把握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教学的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学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要认真领会有关的文件指示精神,并融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中。
三、有把抽象深奥的概念和原理教出活色生香的能力素养。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深奥、抽象、枯燥、难懂,这是学生对着门课程的普遍看法。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去打破学生的这个认知。
        1.让抽象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相联系。用广泛的随手拈来的生活中的现象与抽象的知识点相联系,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之外积累丰富而生动的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融会贯通,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还需要着意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采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让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辅相成。
    2.避免照本宣科。教师如果对教材生吞活剥、照本宣科,教学过程就会枯燥乏味、缺乏生气。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把深奥的知识进行浅显易懂的转化,让学生听起来不那么枯燥深奥。把专业的理论术语转化为大众化语言。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对高深的原理概念进行阐释。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和气氛中学得不那么累,改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刻板印象。不过要主义把通俗变为媚俗,把大众化变为违背内容的哗众取宠。
        3.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大学生最急切的就是克服成长中的迷茫和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不断关注并帮助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让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程成为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的重要载体。 
        4.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手段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要体现明确的政治导向性,突出鲜明的时代主题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开放的眼光,将理论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方向的内容相结合,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各种先进的思想纳入授课内容中,摆脱失去现实基础上的理论说教。让大学生感受时代脉搏、时代气息,体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参考文献:
【1】陈东华.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2】北京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  
【3】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zggdjy/bqgz/201511/t20151113_643057
作者简介:黄国忠(1972-),男,湖南耒阳人。硕士。湖南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课部专任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