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梅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第一中学,山东 泰安 2710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注重渗透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教育。
关键词:辩证对待;培养取向;责任感;使命感
一、联系人生,解读、感悟课本 ,辩证地对待文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读书人起码的辩证水准。“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学而思”是读书的基本准则。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人生意义的关怀是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在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应当努力让自己走进角色、投入情感,让自己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主人翁对话,与头脑中的学生对话,课堂上把自己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走进作者的心灵,接受宽厚的爱心滋润。
语文教师要真正成为作品思想的体会者,与作者共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作用,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学作品带来的冲击和震动。
二、充分利用文本,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绝大部分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语文教师应挖掘出这些课文中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联想,培养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拿钱的动作就耐人寻味:“在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排”尽显其穷酸却要摆阔绰的迂腐。我们常常大笑他的迂腐,喜好面子。其实我们放眼整个社会,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他满脑子的仁义道德、封建礼教,毒害他的只能是长衫大褂、之乎者也。其实和众多嘲笑孔乙己的人一样,他们的麻木、冷漠、迂腐都是那个社会愚弄的结果。我们应该辩证、综合地看待孔乙己的悲剧形象,挖掘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把生活带进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即生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现实生活材料作为铺垫补充带进语文课堂。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能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青年,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发展。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
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崇高的情感之中。教学中,常用的课题“祖国母亲”,表现出人们共同的心声。
爱祖国成为首要的社会公德,祖国的名山大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英雄人物又使人们对祖国的依恋上升到自尊自豪的民族情感,“可爱中国”正是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高度概括的语言。世界上任何爱的升华都必然发展为心甘情愿的奉献,“振兴中华”,正是人们对祖国责任使命的行动证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逐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之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阿里山风光、西双版纳的美景,体会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回顾长城悠久的历史,领略华夏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美文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
《苏州园林》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叹,何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呢?从这里,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古人的论述确为至理名言:文章不是无情物。
五、在作文和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建设。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写最熟悉的人和事,多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等各个方面落笔,写出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真实感悟。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
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浩然之气一扫“我舞影零乱”顾影自怜的抑郁之情。词下阕怀念其弟子由,词人与其弟七年未相见,发出“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感慨指责。然而笔锋陡然一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作者胸襟顿时开阔,我们读者也随之激昂。最后词人发出呼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戛然而止。一个命运多蹇,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教师要用一些能触及学生心灵的文字,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写作成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的过程,让作文成为学生反思和自我心灵净化和境界提升的过程。教师对学生作文中所体现出的困惑与苦恼,要用真诚细致的批语、平易近人的课堂活动或和风细雨般地谈心鼓励引导。
实践证明,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在教学的全过程,时时处处注意渗透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教育,始终以真诚的爱心、丰富的责任心、人类的精神财富去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