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元 季春元 陈刚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百年未遇之大疫情重叠。中医药职业教育应顺势而为,加大贯彻习近平大健康战略思想的力度,运用专业群构建的基本规律,剖析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建设机遇,优化建设路径,探讨发展方向,以提升大健康相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大健康;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
习近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健康战略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行动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重构公共政策体系、指导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
贯彻习近平大健康思想,有助于医学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和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健康相关专业群建设,全面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是我校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群之一。为响应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学校梳理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阶段性建设工作,明确其努力方向,以期为高职院校大健康相关专业群建设提供借鉴。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2016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话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9年10月,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2020年10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指出,疫情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深刻反思、重塑未来的机遇。
继“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之后,“双高计划”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特征看,前面三个政策期分别注重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从关注高职院校要素提升,到注重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双高计划”则担当起新时期凝练中国高职发展模式、形成中国高职标准体系、建设中国高职教育高地的重任。从高职教育持续改革实践角度看,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对接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2]。专业群建设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着力进行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可行性论证
(一)健康服务产业政策支持
2013年以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相关法律2部、文件近70个,强力地规范、支撑和引导健康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刚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中医药服务发展规划、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和规范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发展健身休闲产业、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等文件;其他部委办局单独或联合印发了55个关于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文件,其中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的文件主要涉及中医药法治、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岐黄工程、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等。持续密集的链式政策支持,促进了大健康产业,特别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趋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Paul Zane Pilzer)在《财富第五波》(The New Wellness Revolution)一书中曾预言,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健康产业的规模也正在日益扩大。中国健康产业2012年总体产业规模为7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人民向,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3]。
2017年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WWW.gov.cn)发布国家卫计委预测: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
(三)学校教育教学内生动力
2018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基层中医药人才和全科医生的培养基地”。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发展模式从规模效益模式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模式,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加强。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提升“345”行动计划成果丰富。学校高职教育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中医、西医、药学、护理、医技、健康管理与促进协调发展。学校学科专业群建设分为思想政治、普通基础、医学基础等学科部分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中药技术与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照护等专业群部分。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是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群之一,其核心专业为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通过多年教学建设的积累,核心专业资源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实践条件优良,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成果丰硕,专业教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三、找准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路径
在熟悉专业群基本内涵和组建逻辑的前提下,在争取项目政策支持、做好项目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专业群建设要从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两个维度实施双重改革,从教学组织维度进行专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等;从管理模式维度进行教学团队重组、对外合作服务、组织架构调整等。专业群建设要根据项目规划设计有条不紊地实施相关举措,诸如高度重视项目顶层设计,动态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整体重构课程体系结构,开放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校企共建创新服务平台,协同形成持续发展机制。
四、实施专业群建设项目规划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对立得树人根本任务着重强调,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重视高质量人才培养,也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和大健康战略的重要论述真正融入专业群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不断完善《专业群建设指标体系》
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构建方式上采用“混改模式”,既考虑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的医学学科基础,又考虑健康服务产业链的医院、养老机构、保健与服务机构等单元的复杂性以及健康服务业职业岗位群相关性,以此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其次要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开放实训基地,优化师资结构,提升科创服务,加强国际交流。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学部,整体统筹专业群建设与组织运行。试行专业群学部柔性化管理下的跨专业单元负责制,分别负责专业群教学建设、教学研究、科创服务、国际交流等项目具体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机制,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发采取技术与服务领域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设计等步骤,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为思路,多元参与、整体重构,建立“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贯通”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群课程体系。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在步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的实践阶段。贯彻习近平大健康战略思想,建设大健康相关专业群,适应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专业群资源集聚效益支撑产业升级,融入区域发展,需要立足省情国情、回应中国需求、彰显中国特色,瞄准“双高”建设高地,打造健康服务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
参考文献
[1]徐水源,程广帅.习近平大健康战略思想研究[J].人口与社会,2020,36(4):17-28.
[2]任占营.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53-57.
[3胡凡,杜小磊. 中国大健康产业面临态势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2(11):227.
通信作者:季春元,生于1970年8月,男,质量办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电话:18062366408 邮箱:479323446@qq.com
黄振元,生于1966年7月,男,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职业教育,
季春元,生于1970年8月,男,质量办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陈刚,生于1971年3月,男,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医学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来源: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号:2016GB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