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潇瑜
南宁市青秀区凤岭新新家园艺术幼儿园 广西 南宁 547000
摘要: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日常的环境、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幼儿的实践能力为培养为目标,进而巩固到到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园地;实践
儿童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动植物,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责任和义务给儿童提供足够的学习生物知识的机会。幼儿园利用“种植园地”系列活动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在播种季节,征集种植奶奶播种种子,饲养动物,安排不同的班级轮流观察、照料,浇水、除杂草、喂鸡,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比较动植物种类之间的差别,分年龄段进行与相关动植物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帮助不同年龄幼儿积累经验的目的。
一、通过生物园地系列活动―—“ 种植奶奶征集令”创建科学活动的软环境,激发儿童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指南》里指出,儿童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任何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幼儿的兴趣,如何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为生物园地系列活动的难点。
(一) 祖辈利用自己的特殊经验激发孩子的参与实践好奇心。
据统计,现代家庭有70%的儿童由祖辈代养,但是祖辈在特定年代的特殊农耕种植经验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展示。幼儿园针对这个特殊的代养群体以班级为单位专门提供展示的平台,不仅让儿童认识动植物,由身边最熟悉的亲人来介绍的过程也给予儿童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Z奶奶播种后在土地上横横竖竖插上竹竿,引发了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问题,低龄儿童以为竹竿是植物的一种,学前班儿童则认为这些“菱形”的竹竿是要保护植物;X奶奶为了让儿童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把地划分为两块,一块要播种,一块直接种上菜苗,引来的问题是:这些菜苗的种子在哪呢?种植奶奶都很热心、仔细、专业的为每个孩子解答。因此,同一片生物园地,种植奶奶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种类、成长特性、成长环境来激发孩的探究的好奇心。
二、通过生物园地系列活动―—生物园地观察表引导幼儿的观察实践,培养幼儿科学的记录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提供并且制造大量的机会让儿童能直接观察、学习照顾动植物,培养专注、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是科学学习的目标。我们在在遵循以下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记录(观察表)的形式对观察目标进行比较,从而体验发现事实的喜悦。
(一)观察目标的明确性
有目的的观察是指在结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教师提前确定幼儿观察的对象,并且确定观察对象的可操作性,例如,三至四岁年龄段孩子观察目标确定为蒜苗,不仅色彩单一,形态简单,成长表征也容易观察对比。教师带幼儿围坐在种植园地外直接对观察的植物进行绘画记录。完成形态与目标接近的植物会增加幼儿的“工作”成就感,也刺激幼儿持续进行此工作的兴趣。
(二)观察时间的持续性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专注力持续的难度,多数幼儿不能理解植物成长的过程,所以为了避免只认知动植物某个时间段的表征,观察表难点在于保持观察时间的持续。例如,绘制蒜苗的班级则要求在整个秋季学期内对蒜苗的生长和发展进行间断的、有系统的观察记录:蒜--蒜苗--蒜叶;绘制难度比较大的豌豆则要求相关班级对豌豆从出苗、攀爬、开花、结果的过程。而不是在某个时间段请孩子分离的去观察花朵的形态却没有记录出苗时的形态。
(三)观察过程的对比
科学最简单也最确切的定义应该是一连串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或找寻答案的过程。相对的我们希望通过种植园地来帮助幼儿达成通过对比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例如,在一开始,种植奶奶就带来三种完全不同形态的植物种子给幼儿观察对比,第一轮观察后,孩子们自然的产生了“这些种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带着相关问题,第一个生长过程有差异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第二次观察记录,孩子马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白菜苗圆圆的、蒜苗尖尖的,豌豆和白菜有点像,在对比了开花阶段时,孩子体验到了发现事实的喜悦:白菜茎变白了,蒜苗高高的,豌豆长胡须,开白色的花,还一个劲往菱形的竹竿上爬。
三、通过生物园地系列活动―— “动植物护理师”引导幼儿在了解植物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多元环境和资源进行生活实践之护理动物。
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一直关注经验和环境影响在儿童生物学知识的获得中所起的作用。稲垣(1991)发现,比起没有养过金鱼的孩子,在家里养金鱼做宠物的5岁儿童能更好的预测不熟悉动物(如青蛙)的行为。万圣节幼儿园采购一对火鸡,学前班在得知火鸡即将来到幼儿园后不仅为火鸡钉制鸡笼,绘制画像,还上网搜集相关资料查阅火鸡生长习性,了解到火鸡为杂食动物,在结合到观察种植园地的蔬菜叶子变化后,学前班幼儿开始有选择的除草、摘下腐叶(长斑点、变色)来给火鸡喂食。可见,照料宠物的经验有助于儿童获得能够概括化到另一物种的生物知识。
四、通过生物园地系列活动―—“自卖自瓜”、“小厨师”等活动引导幼儿在有准备的条件下进行日常生活实践----市场交易以及生活自理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物园地的植物观察记录成长过程结束后,植物成长的功用成为系列活动的最后一个主题,在征集幼儿的意见后幼儿园决定针对“买卖”、“食用”两个功用引导幼儿实践操作。例如:利用户外活动时间摘取、清洗、放学时段进行售卖,不仅体验了售卖成果的成就感,锻炼了幼儿与成人的沟通能力、刺激了幼儿初步认识纸币、数量关系等认知学习。再例如班级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把植物带回家清洗、切配、烹煮、食用,不仅让幼儿建立起“工作”的意识,在切配,烹煮的过程中也对幼儿的专注力,手指精细动作,生活用品安全等多方面有了考验;另外,通过烹煮蔬菜,对在园挑食的幼儿重新正确认识蔬菜,并且逐步改掉挑食蔬菜的习惯,对均衡饮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五、通过生物园地系列活动―—“火鸡存亡辩论赛”引导学前幼儿以正确的交流方式解决日常沟通冲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能结合情景理解一些标识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愿意讨论问题;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在圣诞节前后,由于火鸡是节日传统美食,学前班幼儿自发引起了一个关于火鸡处置话题的辩论,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幼儿能够从辩论对象的外形、生长习性、功用等几个方面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让幼儿学习倾听、情绪的控制,还让幼儿锻炼了对对方语言的理解能力,并且抓住关键词来辩论。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种植园地,饲养角、科学区都是幼儿园经常建构的区角,在关注幼儿生理、心理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动植物类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建立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戴文青.学习环境的规划与运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志成,王淑芬,陈玉玟.幼儿发展.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3】罗伯特.西格勒.儿童思维发展(第四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