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及应用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黄浩
[导读] 面对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和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国家及时出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多个指导性文件,
        黄浩
        汉中市教研室教研员,陕西 汉中 723001
        摘要:面对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和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国家及时出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多个指导性文件,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再强调,提出了课程育人这一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分析学校德育教育的背景、总结归纳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从数学计算、推理证明、实践探究、拓展学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学课程德育教学实施途径,并分别在教学案例中予以叙述,可供参考中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予以参考。
        关键词:数学课程  德育元素  教学应用
        正文:
        面对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和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是上好思想政治课,开展好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更要求数学、语文等学科教师落实好课程思政教学,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持续渗透德育知识。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倾向于通过数学计算、推理证明、实践探究、拓展学习等活动,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创新、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遵规守纪、追求真善美的社会品质和热爱祖国、积极进取的生活情怀。那么,怎样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德育元素呢?
        一是在数学计算中培养学生思维严谨、认真细致的习惯。数学计算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运用数学原理,通过数字、符号、法则等,采用合理、简洁的途径来解决数学问题。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其原因是学生虽然理解了知识原理,但是没有抓住计算对象的本质和联系,在运算步骤上不严谨、不细致。从小的方面来说,数学计算能力影响的是某一题的对错、某一场考试的成败;从大的方面来说,数学计算能力直接影响未来工作成绩和人生的成败。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计算这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课堂交流、变式训练和错例分析等方式,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准确运用算法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思维严谨、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在《分式方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分式方程模型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作用,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比如:时间×速度=路程、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等,重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为了验证所求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设计的情景实际,我们采取小组集体探究的方法,对所列方程进行检验,通过同类变式训练、分析归纳错例等,提高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的准确性、细致性和严谨性,长期坚持将使学生形成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是在推理证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推理证明既是数学学习方法,又是数学研究方法。推理证明的每一步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遵守数学规则,做到言而有据。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这种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成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格自律的态度。随着学段的升高,所学数学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逐渐增强,在指导学生运用推理证明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用辩证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教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及公理等要素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认识无理数》教学中,为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连续性,我们采用类比归纳法和探究分析法开展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小组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交流、归纳、验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域扩充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体会到无理数是对数系的有效补充,原有的运算性质对于无理数依然成立,着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是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社会中不仅需要良性竞争,更需要深入有效合作,团队合作、集思广益、开拓创新成为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方式,在合作探索中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互相信任、平等交流、团结协作和敢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实践探究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需要教师留给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成长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断放大捕捉到的创新闪光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培育创新精神。
        在《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一个统计样本收集方案,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尝试分析,但是大部分学生感到调查数据量较为庞大,随即建议学生分组、分工,很快得到了目标结果。在反思教学活动时,有学生突发奇想,能不能只调查几个就行?教师马上鼓励学生实施,对比验证抽样调查实验结论的准确性,最终得出抽样调查虽然简单,但准确性较低的结论。通过学生实践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团结合作的学习习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是在拓展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怀。拓展学习是培养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一般包括历史故事、趣味几何图形、趣味数学游戏等。通过拓展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寻真理的欲望,还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真、善、美,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和热爱祖国的情怀。进入新时代,数学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习情况,尽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与生活结合的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受数学,逐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鸡兔同笼》教学中,教师通过枚举法、假设法和列方程法等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分小组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优劣,培养学生利用逻辑推理和类比归纳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后,详细介绍1500多年前《孙子算经》中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辉煌的数学文化和成就,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轴对称现象》教学前,要求学生广泛参与到收集轴对称图形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收集、观察、归纳、操作、展示等过程,使得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审美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怀。
        总之,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和时代精神,深度挖掘德育内涵与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的结合点,更要重视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思想道德品质的结合,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最终才能在教育目标上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
2.梁万峰、《中学数学生命化教学取向初探》、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6。
3.杨恒丹、《加强德育渗透教活中学数学》、《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