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邱小莲
[导读]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和老师教的统一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有效。

        邱小莲
        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中心小学  福建三明    354400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和老师教的统一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有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不尽如人意,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高,时常走神发呆,或窃窃私语,小范围地聊天······这样的课堂效率甭说高效了,就是有效都谈不上,甚至是无效。究其原因,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听众,学生的主体性没得到凸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没达到有效统一,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
    一、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
         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数学文本,灵活有效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孩子手上,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此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经常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上各有哪些符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不同的测量活动,只是为了量而量。而为什么这样量,在这些工具上的符号代表什么,学生却一概不清,忽视工具为何而来缘由。最后的结果是对学到的知识方法遗忘得很快,甚至错误百出。
        教师应改变教学活动的重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测量工具的制作者,将原来的注重测量改换到探究工具为何而生,为何工具上要有这些符号?这样一改换,不仅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学生“先学后教”,老师对测量方法点拨指导,学生对知识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量角器”这个测量工具的教学。学生对量角器并不陌生,有些孩子在未学之前就已经会正确测量角的度数,至于量角器为什么要设计成半圆形,为啥要有内外刻度,为什么要有中心点,学生却茫然不知。若老师的教学放在如何测量上,孩子们参与度不高,成效甚微。教师大胆创新,让学生自己设计,明白量角器的由来。首先出示两个度数较为相近的角,让孩子们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大角比小角大了多少。当孩子们出现有争议时,教师让孩子们思考怎办,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提出用工具量,引出量角器,明白量角器的用途。接着抛出问题:如果让你设计量角的工具,你觉得这个工具上需要有什么?孩子们这时从被动转化成主动,都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说出要有起点、要有刻度、要有数字。紧接着再次抛出问题:这些起点、刻度、数字如何摆放?这个工具要用什么形状的才合适?为什么?教师给学生提供活动角,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由于孩子们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再配以活动角,一个个量角器的模型跃然纸上。然后再通过小组进行展示说清设计思路。最后再用自己设计的量角器尝试量角。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作为制作者的获得感,又验证了工具的实用。
        在整个过程中牵动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始终是工具制作者、完善者,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堂课中贯穿始终。
    二、师生一体,协同合作。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一个共同体。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师通过组织学习,促进竞争,提升了学生的好奇心、获得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幵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己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究,徜徉知识的海洋。
        有句话说得好:我听的就忘了,我见到就记住了,我亲历了就理解。

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是教师在说学生在听,往往听完了就忘记。“雁过留痕,风过留声”如果学生连一点思维痕迹都没有留下,那课一定很失败。要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而应是“众乐乐”,让学生成为教师的合作者,而不是单纯的倾听者。例如:在学习“中括号”教学时,教师只在黑板上出示例题中的前3个数字:96   12   4,让学生自由地添加运算符号,把它变成一道四则运算,并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师与生双边互动,共同一起,一道道四则运算应运而生,完成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而且还明白了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的含义,学生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合作非常感兴趣。
        有了前面的合作,教师再补充一个数字2,变成一道完整的四则运算:96÷12+4?2  学生马上说出运算顺序。教师再次邀请师生互动合作:第一我说你添的游戏:利用上面的四则运算,根据老师提出的运算顺序,你来添括号,能行吗?学生有了成功体验,一个个摩拳擦掌:先加再除最后乘,学生反应敏捷,一下就知道要给加法添小括号。第二加大难度:先加再乘最后除,学生在这里会出现认知冲突,有的认为可以添两个小括号,有的认为可以把除法移到乘法后面再算,还有的认为可以先给加法添一个小括号算完加法后,再添一个小括号算乘法……此时教师作为合作者,可以让学生质疑也可以参与其间提出自己的质疑,让孩子们明白添符号既不能改变题目又不能先算,在一片质疑声中思维碰撞,中括号此时出现所谓水到渠成。整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处于同等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参与度非常高,上课效果极好。
    第三,质疑探究,发展思维。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心里有疑才会有动力去思考,才能促进人们去探索。质疑问难也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人类发展思维创造一切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善于提问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很多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教师如果只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那效果绝对事倍功半。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变“要我学”成“我要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成效。例如:在学习“游戏中的策略----田忌赛马”这个知识点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素材变成比扑克牌大小,三局两胜,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明白游戏中取胜的秘诀。
        首先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给3张一样的牌:9  8  7,让学生比大小定输赢。此时由于大家都未做好比赛的准备,所以最初的想法是真实也是最杂乱的:有的孩子认为只能成平局,有的孩子认为先出一定赢,有的孩子认为后出一定赢。不同层次的孩子出现了不同层次的思维,并且有理有据。教师肯定孩子们的想法,紧接着抛出问题:如果一定要赢,你们觉得这几种想法中哪种有必胜的把握?让同学们去讨论交流,想出必胜的策略。生生互动通过思维的碰撞,孩子们自己探究出:如果这个游戏一定要赢必须要“后出”,并且要“以弱博强”的策略。当学生沉浸在此收获时,教师征得男生的同意,将男生的三张扑克牌换成9  6  5,让男生说说如果后出还有必胜的把握吗?学生通过前面的知识迁移,由原本的“成竹在胸”到“不敢相信”,现有了再次探究的欲望。在学生积极的探究中,明白三局两胜需要其中的2个要素能胜过对方才可用这种方法取胜。整节课,教师围绕着几张扑克牌的数字,让学生反复处于探究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思维。
    无论教师的设计如何精彩,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那这一堂课要想效果好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时刻关注到他们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也会让教学活动变得丰富有趣,意犹未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