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的雨露渗入初中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李万国
[导读] 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在德育教育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意识,
        李万国
        山东省蒙阴第三中学云蒙校区
        摘要: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在德育教育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意识,感受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追求,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爱美情趣、健康个性、创造能力,形成正确三观。初中生正处于品质、性格形成关键时期,语文本身的人文性、工具性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以初中语文为例,分析初中语文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尝试,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品格,完成德育教育引导和渗透工作。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前言:初中语文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应用,能够实现学生素质、知识、品德、能力融为一体。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这是新时期的语文德育教育基本追求。面对新课改背景,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语文知识和德育内涵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一、立足情感熏陶学生内心
        语文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十分明显,假设语文教育能够做到讲文入情、批文以情,用情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自然能够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渴望之情,增加学生知识理解深度,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学生在情感认同的同时形成情感共鸣,熏陶自己的内心[1]。德育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融为一体,使得语文教育能够达到更高的高度。语文教材当中包括众多的文章,学生在文章学习中通过字词句的阅读,感受其中所描述的情感,理解作者内在感情,学生此时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技术,升华思想。比如在学习《背影》的时候,这篇课文描述的是父爱。文章用了很隐晦的方法描述父爱,比如走路时候的蹒跚。学生在分析这个词语的时候能够了解父亲此时腿脚不便,明白了作者对于父亲的感情,父亲对于作者的感情。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父亲表现出感恩的态度[2]。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利用引导的过程带领学生学习知识,领略课文当中所描述的情感和思想。
二、把握德育教育意义贯穿语文教育每一个过程
        教师需要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需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作用,展现以人为本追求和理念。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充分展现德育教育追求和意义,培养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科学规划知识应用方法,并设计德育教育方向、目标。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3]。从过去完全听从教师讲解知识变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德育目标的探索。在自主探究中探索、感悟与体会德育命题,达成德育教育目标。教师发挥引导性作用,主要集中在教学控制、点拨、设计与规划。比如让学生用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自我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启发思维
        新课标强调需要开创与使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语文教育中教师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疑问,也可以设置开放性的课堂。师生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引导。在情境游戏中渲染气氛,在小组讨论中集思广益。学生在亲身实验、动手实践等活动中平等交流。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表达思想、动脑思考机会。教师需要为学生预留足够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时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师需要鼓励与允许学生用肢体动作、手工、音乐、绘画的方法学习知识,用闻所未闻或是喜闻乐见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力,注重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带领学生交流,在交流讨论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达成有效教育目标。在学生加深课文认知、课文印象,形成活跃思维以后,自然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形成深刻的知识理解。此外学生在学习中,相互配合、相互帮助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感情。
四、深入分析人物感染学生真性情
        为了栩栩如生表现出课文当中的人物形象,带给学生深刻印象,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合理引导。教师应当利用人物形象分析过程组织学生研究知识,进入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代入感。

在学习中感受人物的理想、思想、梦想,用文章人物的优秀品质、素质、情怀感染和熏陶学生。语文教材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蕴含了绚丽多彩的情感和色彩。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自觉摄取其中的情感元素,明确目标内化要求。比如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时候,有的文章完整描写了祖国壮阔河山与美景,能够培养学生祖国依恋感情和家乡眷恋之情。有些文章赞美了祖国在历史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能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尊心。有的课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描述了为国家富强而奉献青春、奉献一生,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爱国人士。这些故事能够增强学生使命感、责任心。教师需要按照不同体裁的文章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领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理解文章所描绘的内容以及传递的真挚感情。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诗的时候,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歌行体古诗,描述了作者的茅屋因为被秋风所破,所以导致全家遭受雨淋,发表了自己的内心感慨。这篇古诗体现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属于经典古诗。学生在阅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资料,用直观的画面刺激学生。学生在画面刺激下形成强烈的感触。学生看到残破的房屋画面,同样也会想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被文章所触动,形成了对祖国的自豪之情。
五、拓展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育和学以致用,前者追求的是让学生形成发现知识能力,后者则关注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理解。语文课堂需要打破课内和课外的限制,教师需要主动开展课外活动,用丰富多彩、新颖的课外语文活动补充知识,拓展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德育教育同样需要课外实践的过程,课外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发展个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选择,自由的吸取知识,保持思维活跃,增加学生知识理解,提升学生知识学习能力。 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思维转化。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性认知,反复思考最终上升到理性认知。 这样的知识获取过程不仅可靠且准确,同时也有着比较深刻的学习效果,是切实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比如将成语故事、诗朗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感受到我国语言、我国文字的伟大和特殊之处,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六、把握时机合理渗透
        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选择合适的契机,这样才能完成知识和德育教育的联系,最大化展现德育教育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德育教育不能脱离课本、脱离实际,利用课本、现实这一载体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德育、理解知识。当然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推进,做到润物无声、天衣无缝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时政热点新闻素材,也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内容,总之教师需要发挥案例载体作用,帮助学生成长和学习。
七、挖掘教材培养爱国情感意识
        语文是一门同时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育需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情操,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语文教育意义、语文教育价值。初中语文教育中有许多吸引学生的情感题材、情感内容。这些素材的合理使用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地情绪,形成国家归属感、民族自信心。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复杂情感。不少作者写的文章充满了对祖国的牵挂与关心,尤其是对正处于水深火热国民的同情。学生阅读文章中,形成代入感。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使学生形成情感互动、情感关注,担忧国家安危,迸发集体主义荣誉感和爱国情感。高尚的爱国情操是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教师予以学生爱国意识、爱国情感培养高度关注。
结语:语文教育本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用和德育教育配合使用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借助德育教育过程。只有在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以后,学生才能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真性情,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以及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形成学习热情、主动性。不难看出,学生品质、情感、意志、学识的发展需要保持同步相互促进。教师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蒙世雄.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41.
[2]杨联文.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7):20-22.
[3]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9(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