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考试题命题立意研究——以"家国情怀"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逯杏花
[导读] 以历史这个科目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具有情感色彩的表达,使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历史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判断。

        逯杏花
        西安市西大附中浐灞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08
        摘要:以历史这个科目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具有情感色彩的表达,使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历史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判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可以真正实现历史科目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以家国情怀为例,对中考试题的立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命题;家国情怀
        引言
        近两年的中考历史考题如今已经越来越难以琢磨。一方面,试题难度大,另一方面命题立意也变得很灵活。学生明显感觉到费力,读不懂题目,基础知识扎实,答出来的答案还是一点也不沾边,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只能凭感觉做题,成绩可想而知。这时候,如果教师再盲目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生死记硬背,带着学生反复复习,是拿不到高分的。因此,研究中考的命题立意成了教师们能够抓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问题由来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为什么越来越难,“难”到底难在了什么地方。命题者究竟是如何定义题目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是如今的历史教师和学生都要摸清楚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命题者的中心思想,对材料的历史背景也都一知半解,自然是做不好题目的。[1]
        二、试题分析
        根据对近年来中考试卷分析得出,历史考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后来还加入了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考察。众所周知,历史这门科目的记忆量十分庞大,基础知识的熟悉是以后一切学习的地基。但历史学科的教学不可以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其中的科学和情感也需要探索。教科书中有一些值得歌颂的、可歌可泣、为国家舍生取义的人物,以这样的历史英雄为榜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考历史的试题命题立意中加入家国情怀,能使家国情怀教育更受教师、学生的重视。下面笔者还以近年来的一些中考历史试题为例,简要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命题立意。[2]
        (一)命题的立意点之一,近代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
        新课程标准的表述:感受近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艰苦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文化的耻辱和沧桑的历史,也是斗争和探索的历史。看过中国民族遭受的灾难,可以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危机存亡的时刻,那些爱国的仁人志士们是怎么救国的。家国情怀中藏着一种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责任首先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负责,然后折射到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在近现代历史中,教科书中有许多历史名人为了救亡图存失去了生命,如此可歌可泣。以这种历史英雄为榜样,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和极强的责任感。小到一个人,一所学校,一个家庭,大到我们的国家,当出现困难时,他们都能冷静应对,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3]
        例:(原创)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谭嗣同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谭嗣同等人又做了怎样的探索?
        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瞿秋白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瞿秋白肯定了该事件在哪些方面的积极作用?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谭嗣同,这个不怕困难的爱国人,为了国家献身,为了民族赴义,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勇往直前,中华民族再一次开启了救国复兴的道路,内心燃烧着浓烈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能够行走到如今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命题的“立意点之二,共产党的建国之路
        新课程标准说明:了解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的基本建设和改革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增强理想信念,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个命题立意主要集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的英勇无畏,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包括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为人民着想,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例:(原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请对这些阶段进行探究。
        (1)中国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为实现“站起来”,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道路是什么?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哪些胜利?
        如今,戈尔巴乔夫(Gorbachev)在前苏联的知名度像碎屑一样破碎。西方国家基本上已经不记得他了。邓小平向世界开放了中国的经济,并让我们中国人摆脱了贫穷而致富。中国从过去到现在的经济发展,使我们中国人看到中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环球热评:(实话实说?)世人眼中邓小平。
        (2)结合史实,说出邓小平让中国人脱贫使中国人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具体措施。
        (3)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对推动国际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以上几个小题从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角度命题,考察中国共产党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发挥了领导的作用,并且包含了国际上的综合知识。
        (三)命题的“立意点之三,尊重中华民族文明成果
     新课程标准的描述: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实际国情,了解和尊重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以下两题的立意点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其基础是古代中医药的研究,中医学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各个领域,例如政治制度,科技水平和文化内涵。这是在历史教学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一步。“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大浪淘沙都无法掩盖它的光华。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民族具有更强大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感。
        例:(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的称赞。
        题目:请填空并指出毕昇发明了什么,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有何意义?
        结束语
        家国情怀是德育和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是中考命题立意的核心理念。因此,每位历史老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渗透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再次以课程标准作为辅助,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学生的成绩,而且可以真正落实学生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东平.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56(1):56-57.
        [2]吴波.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历史学科知识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3).
        [3]李树全.找准着力点:以教学设计促有效生成——以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參考,2017(21):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