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莉
广西贵港市高级中学 广西 贵港 537100
摘要:目前的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而在地理素养中综合思维、区域认识、地理实践力都是地理知识迁移的一种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以此保障地理学习思维的发挥在那。在培养教学的途径上要注意知识迁移的需要和方法引导,需要递进式教学、知识网络、应用问题,使学生有知识迁移的学习和应用的行为,从而保障迁移能力的培养效果,也让地理素养的培养有具体的行为和过程。
关键词:高中地理;迁移能力;培养教学;有效途径
前言: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知识迁移并不被重视,很多教师都是将地理素养的具体内容作为教学方法,学生虽然能够对素养有所认识,但是缺乏应用性的思考。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无法做有效的思考,多是将相关的知识点做整理呈现,没有具体的思路,解题也就容易出错,影响考试成绩。为了保证地理素养的有效培养和提升地理成绩就需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完成深度学习理解,可以做主动的知识应用,实现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知识迁移能力的概述
迁移能力针对的是知识的应用,将观点、理解认识迁移到新的问题当中,以此达成理解和解决,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其中在迁移能力的划分上有对新问题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的链接能力、新问题的解决能力[1]。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过程用要有实践的迁移学习行为,所以需要加强迁移的实践引导,并做好设计和鼓励,让知识学习中有迁移性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知识应用中有知识迁移的实效解决,保证地理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意义
迁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工作,因为在能力培养的过程汇总可以让学生有系统化地理知识网络的建立,可以培养灵活的解决思维模式,可以实现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效果。知识的迁移中可以让初中阶段的基础地理知识认识变得全面,并让地理知识的各个内容有所联系,将新的知识迁移到旧的认识当中,逐渐地就能让地理知识网络得到建立,便于自主探究学习,也能让综合思维得到发展。传统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很难全面分析问题并完成解答,迁移能力的培养能够让知识点和考点做全面解析,将地理知识的理论迁移到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分析成因、解决问题,地理解题思维也就能够有所发展。迁移能力的培养还让地理素养的培养有了实践的行为和过程,避免了单一性理论认识,有助于素养能力的建立和发展,提高学习成绩[2]。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将迁移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引导出发保证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采取递进式教学为知识迁移奠定基础
迁移能力的培养中要注意学生的实践参与,避免出现理论化的迁移引导,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其中,没有知识迁移认识的行为,让地理知识学习变成了困难,既没有达成迁移能力的培养,还影响了课程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培养教学的途径上,首要采取递进式教学,使学生可以完整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容吗,为之后的迁移理解和应用奠定基础。在递进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弥补,知识的理解也变成自主认识[3]。所以会有深度的分析,能够掌握地理知识,建立读图能力、关系分析能力,从而在知识迁移的教学中就能参与其中。比如在《城市与城市化》的教学中,需要设置城市地图的读取教学、城市功能的分析教学、城市化发展的认知教学,以递进式的课节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完成城市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建立基础知识学习理解和问题分析的方法,使知识迁移学习和应用有实践的过程。
(二)帮助构建知识网络让学习有迁移行为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迁移能力培养途径中,帮助构建知识网络是必要的,能够让课程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指导学生完成地理知识的认识,同时在知识网络的建立中会有学习迁移的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概括,对于新事物能够做总结性完善,可以做知识迁移的练习。在实践中要注意学生地理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在教学设计上组织概括活动,突出地理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让理论知识形成因果关系,以此就能保证知识网络的建立,过程中也实现了迁移行为的引导,可以保证迁移能力的培养效果。比如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去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受哪些地理因素的影响,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与区域地理的关系,使课程知识的理解能够做综合性的延伸,以此可以指导深度学习理解,并让课程知识的获取变成零散知识认识的迁移总结,形成新的观点,完成知识网络的建立。这是一个知识迁移学习的行为,能够让能力得到养成和锻炼。
(三)创设应用问题促使知识理解应用迁移
通过迁移能力的定义分析可以明确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有实践性的理论应用过程,所以在培养途径上要在课堂中创设应用问题,让学生可以基础自身的地理知识认识和知识体系做迁移式的分析,从地质、资源、交通、政治、环境等综合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可以明确问题的关联性因素,从而完成应用迁移,实现能力的有效培养。比如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这节课,就可以提出我国封山育林政策的分析,让学生做多角度的解读封山育林的内容、意义和成效,能够使地理知识的认识变成自身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进综合学习的分析和实践,使知识的学习变成个人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在选取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实时性和代表性,以此让学生在知识迁移解问过程中达成思想认识的培养,并保证迁移解问的主动性,加强自主探究的引导。
结论:总而言之,迁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上要以实践行为作为核心,注重迁移的行为和实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学生的迁移学习和应用行为给予指导,保证思维和思想上的发展,保证能力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楠.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31.
[2]张酉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34.
[3]黄冰林.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