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汪明艳
[导读] 美术教学是人们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重要途径,在缓解精神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改变消极人生态度方面产额和功能这重要作用。
        汪明艳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特殊教育学校  贵州毕节  553200
        摘要:美术教学是人们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重要途径,在缓解精神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改变消极人生态度方面产额和功能这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欣赏活动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如何有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成为教师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教学;欣赏方法
        引言:特殊教育是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这类孩子存在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因此需要使用特殊教育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与常规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特殊美术教育的目的并非是知识传授的深度,而是关注特殊群体精神与心理的调解,致力于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消除心理阴影,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正常的社交生活。
1.特殊教育中开展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特殊教育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难度相较于实践教学来说更大。因为这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只能依据表象的图片、资料等,对于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解来说便具有更高的难度,如绘画风格、创作背景、情感抒发等。特殊学生由于自身身体或心理上的障碍,与社会缺少正常的交流,与他人沟通存在困难,一时之间也无法走出自己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并且受到审美活动的局限性,不管是审美素养还是欣赏水准都低于普通水平,使得特殊教育的美术欣赏课效果不佳。对此,美术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启发并引导他们进行美术欣赏,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开展特殊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日常教育能够完成的,也不是简单的情境式体验,要先从审美意识出发,慢慢培养审美能力,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作品的欣赏与写实环节,更要理解那些抽象性的作品。教师要帮助特殊群体重新塑造健全的审美价值,提高评价标准,使其产生新的视觉审美要素。
        我们都知道,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认知、教育和审美。通过欣赏活动来持续积累多种功能,这也是它的继发性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行为来传递信息,让他们透过欣赏看到作品的本质,激发潜意识中的审美能力,并与作品形成情感上的交流。
2.特殊教育下的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2.1强调主观能动性
        被用作美术欣赏教学的作品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表象事物,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作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愫,并作出不同的评价,这与他们的年龄、教育、发育、经验有着密切关联,这便是主观意识的差异。特殊教育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这些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划分,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强调指导标准的多样性。在讲解美术作品时,可以运用尝试性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能力,克服消极心理。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帮助并引导,虽然这个环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可以达到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形成相互激励的教学效果。

特殊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促使教师必须放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尽量采取激励式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减少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压力感,这样更易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
2.2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美术教学的基础是美术理论,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美术实践活动,但考虑到特殊学生存在理解与表达方面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把欣赏教学的重点放在感官与感知的刺激和训练上来。将美术欣赏的基本理论以趣味化的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画笔描绘出符合内心思想的场景,完成作品后在课堂中进行集中展示和表扬,让大家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作品。在讲解美术理论时,不能过于深奥,而是用简单的“好看”这一标准来组织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再将他们朝着色彩的搭配、画面的构造等方面引导,强调色调与构图的重要性,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自然。
2.3引入生活化素材
        特殊教育的美术欣赏活动,应当将素材、作品的选择锁定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可以拉近他们心理与对象的亲切感,也能强化对生活素材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利用图片或音频的方式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电话、录影机、公交车等物品,让学生一边练习一边了解不同事物的构造以及功能。通过这种生活化的练习,让他们不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增强美术实践水平,真正引导他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美,用心理感受美,以开放的心理去搜寻周边美好的事物,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对美术学习树立信心,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不放弃、不抛弃,发展健康的心理。
2.4优化欣赏教学评价
        一般而言,作品的形式是基于内容而事实的,任何美术作品都具备表现性、再现性,其中后者内容更加显著,这些欣赏要素都要与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由于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认清其间的主次关系,确保对欣赏教学的评价做到有的放矢。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和谐、愉快情绪的是那些流畅的线条、柔滑圆润的形状、暖调的色彩。而静物在大面积的纯色映衬下具有很高的明度,构图也是变化而统一的,作品的任何部位都存在一定的牵制力,这样构成的画面既是欢快的动感,又伴随着祥和的均衡感。这些欣赏的关键点都要逐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并且要在学生自主完成欣赏活动进行评价时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失去了听力,但眼睛的灵敏性很高,因此在对作品进行欣赏时,必须满足综合性的感知要求。这种形式上的剖析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直觉水平,虽然少了一些愉悦感,但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欣赏阶段转为理性欣赏阶段。对于特殊学生来货,他们在面对陌生作品时,更容易产生无从入手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及时调动他们的审美情绪,提升审美鉴赏力。
3.结论
        总而言之,欣赏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且系统的活动,具有客观性、功利性、统一性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以特殊群体的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基础,从而提出教学重点。虽然美术欣赏活动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但最终都要以增强特殊群体的审美感知水平和直觉能力为宗旨。而对实际作品展开全方位、多维度的有效审美评价,是提升美术欣赏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唐淑芬.坚持改革创新,开创“办好特殊教育”新局面[J].现代特殊教育, 2019(01).
[2]孙丰.高等特殊教育听障学生审美情趣及综合素质的提高[J].中国特殊教育, 2003(01).
[3]朱承明.浅谈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