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   作者:芮清波、杨君
[导读] 新时期背景下,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使得各种思潮碰撞与交织。
        芮清波、杨君
        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中心小学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使得各种思潮碰撞与交织。如同人们常说的一样,学好容易学坏难,在西方思潮涌入后,不少学生拜金主义、超前消费主义得以启蒙,学生出现了错误的三观和思想。为应对这一局面,需要加快现代化德育教育的步伐和落实。小学思政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思政教师需要利用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爱国情操、集体主义等素质。本文将以小学思政课作为切入点,分析德育教育和思政教学的融合思路,分析思政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意义,总结教育方式与思路,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思政课;融合;教学方法
        前言: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思政课是重要构成,是知识传播载体。思政课通过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和品德教育工作,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与素质,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小学必修课程。小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和形成良好品质,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和习惯。生活中可以为学生的一举一动提供方向性指导。在社会深入发展的今天,思政教育、德育教育得到高度重视。
一、德育教育和小学思政课的融合意义
        在小学阶段,思政课程属于品德教育中的必修课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正确政治方向,对学生的三观也有积极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格与素质。现阶段国内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便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德育、美育、体育和智育有着直接且密切的联系[1]。
        小学思政教学,需要教师从理论出发。在实践过程中,将教材德育知识点与时政热点连接到一起,提升思政教育的德育教育有效性,展现思政教育德育功能与作用。
        小学思政品德教育中运用德育教学,能够提升思政德育教育成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与确立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可以让小学生和谐、全面、健康成长。从前面的叙述可以了解到,小学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有着互惠互利的作用,意义显著。
二、小学阶段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方式。
        小学思政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融合,需要立足实际,考虑未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实际情况,将二者巧妙融为一体[2]。小学思政教育和德育的融合,需要从下述几个角度切入。
(一)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推进美德教育落实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所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精神财富中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道德品质基础构成,需要得到后世的发扬与继承关注[3]。
        思政课本当中包含了许多和美德教育相关的内容,大多为主持正义、坚持真理、为人正直、艰苦奋斗、艰苦朴素、孝敬父母。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故事,创造真实情景。通过情景的引导和互动,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此时学生就能对知识建立全新的认知与理解。比如在学习《同伴与交往》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我国的古代小故事《伯牙摔琴》作为案例,通过介绍古代小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中华美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道德意识。
(二)激发学生情感展现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所谓的爱国主义说的就是人类对于自身祖国的忠诚态度和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态度和感情是规范与衡量人类道德行为的重要准则[4]。因此小学思政教学需要教师充分把握学科特点与性质,增强教育可感性、生动性。在小学思政教育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意识和品质。
        爱国主义有许多的体现,包括为祖国的富强建设奋斗、学习与努力,主动维护祖国的形象。小学思政教育中存在大量为祖国贡献、热爱祖国故事。小学思政课本中的爱国故事大多以语言文字呈现。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大,无法在阅读文字中感受到文字中寄托的情感,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倾注感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同时也要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比如实物参观、影视资料。以上都能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仿效与向往,激发学生内心最真挚的爱国热情、爱国豪情。

比如在学习《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出一些我国的爱国故事,同时还可以播放如《抗日英雄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电影的视频片段。这些视频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将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感情,刺激学生道德情感。学生被视频中的画面和行为所感染,表现出爱国意识和态度。
(三)利用榜样精神培养学生公德心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个体、聚落、部落、城市、国家。不同形态下,人类文明的追求不同,不论什么时期,社会的意识形态都在朝向维护群体、社会的秩序、生活发展。通过约束个体行为,让社会整体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公德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有证据证明,社会公德的培养,最佳时期便是青少年时期。
        小学阶段学生没有成熟的心理与生理。小学阶段学生向师性明显。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和形象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形象。教师需要贯彻和体现师风师德要求,为人师表,通过积极向上的形象感染与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比如教师看到值日生倒垃圾时,有些抬不动,应主动和值日生一起倒垃圾。教师看到教室的窗户不干净,应主动用抹布擦掉不干净的污渍。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深受影响,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模仿教师的优秀行为、积极向上人生态度。
        除此之外小学生喜欢各种英雄人物,愿意模仿各种英雄人物。小学思政教育课本中有着许多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良好品质与行为,值得学生模仿,值得教师利用。树立榜样时,教师从教材事例或是生活实际中获取。比如利用时政热点新闻案例。如学习《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时候,教师可以讲毛泽东与周恩来毫无领导人架子,严格约束自己行为,遵守公共秩序的故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典型案例,说一说身边值得自己学习、模仿的人。有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四)转变观念提升德育教育重视度
        小学思政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思政教育重视度。教师需要合理区分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关系,并把握二者在某些点中的联系。小学生能力与素质评价中,应结合德育教育内容和过程,塑造学生的道德灵魂、思想素质,实现智育和德育二者和谐发展。小学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需要将重心放在学生事物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态度,系统化展开德育知识的学习与认知,提高学生的思政觉悟与道德水准。
(五)把握细节渗透德育思想
        小学思政教育中,需要教师做好细节方面的处理与控制,在合适的条件下渗透德育思想与内涵。教学期间,有必要结合现实,以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和政治素养为基础要求,联系社会实际,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并渗透德育知识与故事。教学期间,必须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把握新课标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育需要。用实践的过程反映素质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品质,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与研究社会真谛,增强学生感情体验,将知识变成学生的能力。
        小学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把握与正确使用身边故事案例。用更亲切的态度和学生保持良好情感互动与沟通,建立感情共鸣。教师应尽可能培养师生默契度,并找到学生的思想发展脉络。按照学生当前的品德情况,合理渗透德育内容。比如学习《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的时候,教师需要利用课堂互动过程,了解学生对于和平统一台湾岛的看法。并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明白台湾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国土的一部分。
(六)拓展教学阵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思政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融合,需要打破时间、地域限制,走出教室。知识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知识的学习为的是融入生活。小学思政教育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涵养、品质素养,需要拓展活动,有组织、有计划进入实践环节。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合理规划,让学生自行搜集信息、素材,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值得学习,哪些行为需要摒弃。并安排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回家孝顺父母,比如帮助家中打扫垃圾。
结语:小学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需要根据学科规律与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师使用多样、灵活手段,配合现代技术唤醒学生主动性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把握教学细节,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宗瑞雪,张冰,罗泽星.浅谈中国传统道德故事融入小学思政教育[J].才智,2020(11):48.
[2]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2):4-8.
[3]朱延君,张爱玲.新时代农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理论观察,2020(01):152-154.
[4]乔可卿.小学生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合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47-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