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刘莉莉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因而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刘莉莉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城关小学      7172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因而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积极性和逻辑性。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道德思想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容易产生胆怯心理,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独立思考
引言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时期掌握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课程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生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提升。想要在数学教育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根据数学教学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安排教学任务,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主。因此,独立思考能力属于小学数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认真探索。
一、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这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首要环节。同时,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也能够将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学生学习新课的跳板,能够降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负荷,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效、更有价值。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学生能够顺利计算“25.5÷3,29.4÷21”等算式后,引入需要学生计算的末尾+0的一种特殊算式。教师:“李志强十分热爱运动,在他的带动下,李妈妈也开始运动。李妈妈计划12天跑27km,请问她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学生根据题目可以列出算式:27÷12,随后需进行竖式计算,这与学生之前的计算方式不同,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此时让学生在课上交流该如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在末尾添上0”。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授课目的也能够达到。教师:“李志强的计划与李妈妈的计划不同,李志强计划每周跑4.5km,他平均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呢?”这时,又出现了需要学生思考分析的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的情况,也就是最终的商不足1。教师:“这时候该怎么办?商肯定是不够1了,该怎么算呢?”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表述出来,即完成了商不够1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
二、适时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习惯于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往往会直接为学生讲解练习题。这占据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可以在讲解完题目后,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梳理思路。然后,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地提问学生,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此类题目的印象。教师也可以选择在下课前将下节课的提问内容准备好,让学生提前思考,从而更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师适当增加提问的次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上述的小明买文具的问题中,教师在讲解题目后,可以对题目做一些改变,调整文具的名称及价格,或增加一种文具,让学生根据例题领悟方法,独立思考完成新的题目,从而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又如,在教学图形的形状时,教师可提前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不同的图形。上课时,教师可以提问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图形的边及角的数量,然后让每个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非常乏味。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为学生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贴近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奥妙,同时还能够喜欢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主动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感知圆柱体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则会出现很多特殊的情况,比如说游泳池,无盖垃圾桶,等等,这样的圆柱体在求侧面积的时候只需要进行一个底面的计算,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引导学生对课堂之外知识的思考
        小学时期的数学内容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做好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学内容枯燥,没有过多的趣味性,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同样具有很多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由于贴近生活,对学生有很好的锻炼。在小学时期,学生还对世界有很多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具有的乐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数学成绩。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还要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会对课堂教学更加感兴趣,小学数学教师根据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对书本中抽象的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而且,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学习,展示更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锻炼学习的独立思考能力。生活中其实存在很多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位置与方向(二)》一节中,教学内容会利用家、学校和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为例向学生展示位置和方向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家和学校,还有其他地点举例,展示不同的位置和方向,可以让学生学习现实中的正确方向,锻炼学生的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知识。
五、拓展内容开展教学,使学生掌握思考技巧
        小学数学老师在展开对学生的教学时,还应该进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拓展,并积极引入实践操作活动。如此一来,才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思考技巧的充分掌握。对此。数学老师可以将猜想尝试等环节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去。在具体的思考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猜想论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而且还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一验证过程中,如果猜想正确,那么学生将会获得成就感,进而促使自身数学学习信心的增强。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特性”的知识时,数学老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将自行车的三脚架、房屋的三角梁等有关三角形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需要将这些物体都做成三角形的形状呢?基于这一问题,学生会展开猜想和探索,最终进行验证。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在最终了解到,因为三角形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会用三角形来构造。
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欣.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52.
        [2]吴科.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63.
        [3]刘秀军.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C]..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74-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