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实践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赵广利
[导读] 数学是人类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而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却偏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
        赵广利
        安徽省亳州市第六小学
        摘要:数学是人类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而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却偏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课程的劳动教育特征,因此,在当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数学课堂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热爱劳动的精神,是响应新时代“五育并举”号召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劳动渗透教育,通过借助数学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手脑并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实践;
        如今很多中小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渗透着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但总体而言,没有学校真正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更不会把劳动教育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对劳动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也有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但对劳动技能的认识程度并不深,对劳动技能掌握程度不高,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小学数学是既有知识学习,又有劳动学习的学科,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近些年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态度的熏陶,开展劳动知识技能讲授,提升学生劳动意识。
一、吃透教材,挖掘劳动教育渗透点
        认真分析研究小学数学教材中显现的劳动教育资源,合理利用这些劳动教育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和劳动情境。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显而易见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整理房屋、测量楼高、合理安排时间等劳动情境;其次,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教材背后潜在的劳动教育资源。或许教材上的部分情景和内容,并没有明确交代相关劳动教育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若能适当挖掘,就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二、学以致用,劳动智慧中渗透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知识讲解,学生熟练接受的程式性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开启学生数学智慧。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要提供优秀素材,为学生提供启发数学思考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提供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思路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展开数学思考,开启数学智慧。比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找规律”一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简单规律,这节内容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解周期现象。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境出发,设计小学生比较熟悉的装扮教室,美化班级这个劳动情境,班级内准备一串由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旗子串起来装饰教室,引导学生猜猜第九面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第七面旗子是什么颜色?通过设定不同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感受规律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以此为契机,由此延伸至下一个环节,照这样的规律推算,第30面应该挂什么颜色的旗子呢?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学习任务单上。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发现规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感受到劳动与数学智慧的密不可分。
三、开展实践,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亲自付出实际劳动行动,开展实践,才能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才能得到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在数学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让小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发现问题,在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劳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各项适应社会能力。如一年级下册“小朋友整理书包”素材中,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分类的数学基本经验。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整理自己的书桌和书包等。在这节课中,我们首先可以对比书包整理前和整理后的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再进一步观察书包内不同的物品特性,决定众多物品应该怎么摆放。最后,让小朋友们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整理自己的书包,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习分类整理的方法,积累分类活动的社会经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后还可以在家长配合下尝试开展日常生活中的整理活动:1.让学生准备饭前的餐具。 2.让学生将自己的脏衣服内衣和外衣进行分类。3.将书桌上不同的笔进行分类。4.将自己储蓄罐里的零钱进行整理。“小小劳动,大大智慧”,在低段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适当开展“生活与实践”等活动,将数学知识教学与劳动技能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开拓视野,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精神。这一目标要求旨在将数学的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这也是劳动创造美的另一体现。
        如,在学习了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图案来进一步分析这些图案的基本图形构成,使学生能够利用基本图形设计出不同的图案,从而实现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目标。我们可以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衣服图案和家庭装修地砖、地毯、窗帘等图片引入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图案有没有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其次,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展开学习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引申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服饰及各种刺绣等,感受不同图形组合到一起带给我们的震撼,激起学生的创造欲,让学生在欣赏图形美、感受图形美的基础上创造美。最后,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图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图案,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图案,挑选自己熟悉的基本图形,发挥想象力,去设计属于自己美丽的图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旋转、对称现象。总之,从学习课本上的基本图形,到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漂亮图案,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没有脱离 “认识图形”这个课程内容主线。总而言之,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设计,学会欣赏图形美、感受数学美,感受劳动创造美的理念。
五、多方渗透,“五育”并举促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对其他学科的同样也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尝试多途径、多思路、合理地将劳动教育内容渗透到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不断改进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改变传统的劳动教育仅靠劳动课的落后劳动观,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小学生的各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王爽。?群文天地。2012(04)
        [2]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坚,2014.
        [3]实施“大劳动教育”:现实诉求、基本逻辑与路径选择[J].夏永庚、崔佳丽,当代教育论坛.
        [4]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彰显劳动综合育人功能[J].郝娜.智库时代.?20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