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黄丽萍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的作用被教育界广泛地认可
        黄丽萍
        江苏省宜兴市新庄小学  21426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的作用被教育界广泛地认可。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三观的树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是小学阶段进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提升小学德育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学校德育
引言
        2020 年以来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警醒人类,“要恢复对自然的敬畏,进而真正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需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予以实现。在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全面实现“绿色中国”的目标,必须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格主体。但是,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局限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传统人际领域,迫切需要超越传统人际德育的局限,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道德主体。
1 传统人际德育的交往困境
        1.1 缺少德育气氛
        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和品德教师的工作范畴,自己只要把任教学科教好就行。殊不知,只有所有任课教师拧成一股绳,团结合作,共同对学生实行德育,才能产生好的德育效果。
        1.2 部分家长、教师思想言行存在不一致性
        教师和家长是成年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是他们还未达到和谐社会要求的意识高度,家长在生活中需要面对收入水平不均衡、分配多元化、职业多样化及社会地位悬殊等各种精神与物质压力,既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又要为自己的理想与责任努力。教师与家长需要教育高品质、高素养的下一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会有人以个人利益为前提选择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样的生存道德理念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但是自己却懈怠学习,要求孩子宽容理解,自己却不能先人后己。有的家长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导致孩子只有分数、没有文化的学习后果,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2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德育的路径
        2.1 学习生态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核心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对非人类生命以及一切存在物给予道德关怀,尊重、敬畏、呵护和补偿一切自然存在物。罗尔斯顿认为,“人类是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是地球上的道德监护人。人类应当从道德上关心其他物种,欣赏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①形成生态道德意识,首先要以一定的生态知识为基础,因为很多生态道德观点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确立的,“在很大程度上,生态伦理学是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生态学理论之上的,并由此确立生态道德的原则。”很多生态学的知识已经转化为生态道德规范,规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例如,因为塑料制品长时间难以分解,对自然生态产生白色污染,因而国家出台“禁塑令”,要求公民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态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并遵循生态道德规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生态知识不仅集中体现在科学、地理等课程中,也大量渗透在诸如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中。在教学学科知识的同时,要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向度的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厘清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不伤害、不毁坏”为底线原则,通过道德想象力,主动考虑生态物种的利益诉求,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尊重每个与人类共处于这个星球的存在物的“生态位”,以“生命一体”“生命共同体”的原则,与所有的生态存在物进行精神交往。


        2.2 增强德育效果,转变教育观念
        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问题, 在教育中重管轻教、重活动形式轻教育质量、重教师管理轻学生管理、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重号召式程序轻教育策略,导致德育教育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提升。 鉴于此,需增强德育效果,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要抓好智育,重视德育,优化德育教育方式,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避免用同一个模式培养人才,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并成为合格的公民 。 第二, 要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 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才能。 德育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身上,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 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 第三,要提升教师素养,通过德育科研、专题教育理论学习、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大德育观念。 让教师正确认知德育工作的意义, 树立良好形象。 教师要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社会、家庭、学校成为相互补充的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系统、多载体的立体式德育网络。
        2.3 革新传统德育内容和方法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点,教师要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寓教于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需要转变过去不顾学生实际、生硬灌输的德育方式,将德育寓于有趣生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于无声处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也应积极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升教育质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没有意识到现代教育手段的重要性,而在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手段,能为学生开设一堂堂精彩生动的德育课,学生可以从中看到丰富多彩的素材,从而更好地受到启发,丰富学习体验,有利于后期教育活动的开展。
        2.4 重配合、抓反馈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反复性,加强反馈,及时矫正,各方面积极配合,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保证。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反馈工作。在反馈人员上有值周领导反馈、值周教师、值周生反馈;反馈时间上,有当即反馈、当天反馈、隔天反馈、一周小结反馈等;反馈形式多样化,有通报反馈、面对面反馈等。通过反馈,加强了学校、班主任、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学校还实行文明班摘牌制,具体规定摘牌制度和摘牌条件,如学生行为违反条款的摘取文明班资格。
        2.5 创建校园德育网站,构建网络信息平台
        学校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搭建校园网络平台。鉴于当前德育网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创建切合本校实际的德育网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一切潜力,利用网络平台,将丰富的校园文化、深厚的国学传统、正确的价值观等融入其中,创建“校园德育网站”。在“校园德育网站”上,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设各具特色的栏目。“班级主页”由各班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是展示班级文化及特色、凝聚人心的窗口;“我型我秀”为在书画创作、摄影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其能分享交流,共同进步;“翰墨书香”网上图书馆让学生不仅可以读到世界各地的名著,还能发表书评、读后感等,分享读书心得;“家长学校”介绍家教方法,为家长解答疑难问题。此外,还设有“清音雅韵”朗读专栏、“心情驿站”心理咨询室、“校长邮箱”等特色栏目。“校园德育网站”由学生负责制作、维护,既展示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协调能力。
结束语
        德育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源泉,也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校长必须将德育任务放在心中,拿在手中,落到实际中,真正让德育深入人心,走出空洞,触碰心灵。总之,我们需要合理运用一切有用资源,克服不利因素,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聪.以校长领导力提升学校德育品质——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附属小学校长于伟[J].中国德育,2016(13).
        [2] 葛茂富.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以大连开发区城区小学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