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字凸出来,让思维沉下去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刘秀英
[导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部分
        刘秀英
        北京市丰台区芳古园小学,北京100075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部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迫于教学压力,把大部分时间给了阅读和作文,对古诗教的简单,满足于让学生大概知道意思,会背会默写就行了。学生学不出什么味道,也就没什么兴趣。往往简单的默写也频频出错。
        怎样让学生的思维沉下来,爱上学习古诗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北京课改版三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春游曲》: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教学这首诗时,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读一读这首诗,大多数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有的学生甚至能背下来。他们很兴奋地说:“老师,我都能背下来了!”我对他们的自主预习成果给予了肯定,继续问:“那你们知道这首诗什么意思吗”这时一只小手马上举起来:“老师我知道!”得到允许,淳淳同学把书拿起来开始说了起来。与其说是说,其实就是在念,念的还不熟。我走过去一看,书上密密麻麻的写着从网上或者是辅导材料上看到的解释。我还是肯定了他学习有方法,遇到不懂的问题能查阅课外书或网络获取答案。我转头问大家:“淳淳同学把古诗的意思告诉你们了,你们知道了吗?”好多同学摇摇头。我就势引导大家说:“我们学习知识需要自己动脑筋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吗?”大家都点点头。于是我抓住学生的学习困难之处,直接切入古诗的理解。“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看看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用铅笔圈画出来。”我巡视一番,发现大多数学生圈画出烟柳、轻絮、风榆、百花,我请他们说一说,相互补充,然后出示课件,让大家对照补全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大声读一读。我接着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结合注释和平时观察,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呢?先自己思考,然后可以和同桌交流请教。”孩子们先是自己思考,很快就和同桌交流起来,甚至争吵起来。我听到一个孩子说烟柳的意思是因为有人在河边吃烧烤,所以柳树看起来烟雾迷茫的。我听了窃笑不止,虽然他的想法和诗人的所见差的太远,但是他毕竟在思考啊!而她的同桌则认为是空中柳絮太多了,像白色的烟雾似的,所以柳树看起来不清楚。我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想法,说说他们眼前出现的画面,第一个叫起来的就是说烧烤的孩子。孩子们听了他的话哈哈大笑。这孩子不服气地说:“不是烧烤,哪儿来的烟?哼!”我引导孩子们思考:“柳树什么样子?柳絮什么样子,到底是什么让柳树看起来烟雾蒙蒙的?”其他学生纷纷举手。我请一位平时成绩不错的孩子发言,他说:“春天来了,所有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也飞出了轻柔的柳絮,风一吹,无数的柳絮在空中纷纷扬扬,迷蒙的一片。所以我觉得是柳树因为飞轻絮而如烟。”他的回答博得大家一致的掌声。我及时补充说:“写景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的。我们要把整句诗连起来想,想象诗人到底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意了。

”我趁热打铁,让其他孩子也说说眼前出现的画面,巩固方法,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让孩子们读读这句,他们读的比开始时有韵味多了。
        在学习第二句时,学生的问题又来了:“小钱是什么?”一个孩子马上说:“小钱就是榆钱儿,你们这都不知道!”“那你倒是说说什么是榆钱呢?”看来孩子们探究劲头还不小。现在的城市柳树随处可见,榆树大多数孩子们还真是没见过,更别提榆钱了。那位同学连说带比划的也不能让大家明白榆钱的样子。我打开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看榆钱、看挂满榆钱的榆树,孩子们看得很认真:“榆钱是绿色的呀!真好看!”“和叶子混在一起,确实不容易看到呢!”我随口告诉他们榆钱是榆树的种子,风一吹就从树上落下来,飞到哪儿就在哪儿生根发芽呢!“那风榆是什么?整句诗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闭上眼睛,一个说:“春风一吹,绿色的榆钱就纷纷从树上飞下来了。”另一个高兴地说:“我觉得它们就像一只只绿色的小蝴蝶在风中跳舞呢!好美啊!”“柳树漫天飞絮,榆树落下一枚枚榆钱,但是春天的主角不只是树,还有花呢!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花开的很多很美呢?”学生马上找到了“百花”这个词,还有的说:“我从插图看到花特别多,五颜六色的,特别美!”“我觉得诗人看到的花太多了,像个大花园!看的他眼花缭乱。”“对呀!那么多的花,那么多的色彩,诗人感觉迷蒙蒙的一片,所以他说‘蒙蒙百花’。” “在这蒙蒙的百花里,最美的是谁呀?”。“我觉得是穿着漂亮的花衣裳的小姑娘,他们正在那儿玩秋千。”“你们玩过秋千吗?和谁玩的?当时什么感觉?”这下,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坐在秋千上,妈妈推我,悠的好高,我都有点害怕了!”“我和小伙伴一起在小区里玩秋千,我们使劲的荡,看谁胆子大,荡得高!”我及时引导:“诗中哪个词写出了比赛荡秋千的意思?”“竞秋千”。“那诗人看到谁在荡秋千呢?”“罗绮”。我让他们看注释理解“罗绮”的意思,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借代的说法。
        一句一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四幅有代表性的春景图,文字和图画联起来,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而且还不容易忘。我又让他们把四幅图画连起来:“张仲素春游时,都看到了些什么?”在他们描述的过程中,诗句的意思内化为一副完整流动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春天的美,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读得流畅,读出画面感,读出对春天的喜爱,这是古诗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收获性的一步。我们从他们读的神态、语气中就能检测到他们对诗的理解,从而可以进一步指导提升。
        古诗虽然简短,但却是文学作品中最有嚼头、最有味道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圈圈画画,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处,其中向他们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结合注释,仔细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闭上眼睛美美地想象等等。长期这样,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就会提高,就会爱上古诗的学习,就能透过诗句感受到生活的诗意和美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