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杰
厦门市康乐小学 361009
[摘要]焦虑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它有时会一直隐藏,直到学生达到一个临界爆发点。焦虑行为可能会成为学生的一种非常严重的行为障碍,甚至许多问题会延续到成年。因为顾虑到学生焦虑行为不可预测的特点,老师们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学校是学生接受心理健康干预的主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运用适当的策略可以很好地干预小学生焦虑行为 ,并在引导后续的良好行为构建中,具有良好效果:判断焦虑行为;确定干预方法;培育潜在的欠缺技能。
[关键词] 焦虑行为 ;干预策略;培育;潜在欠缺技能
焦虑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它有时会一直隐藏,直到学生达到一个临界爆发点。因为顾虑到学生焦虑行为不可预测的特点,老师们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竭力回避激怒他们,但时不时又要面对“他的行为总是出人意料”。那些传统方法,比如,普通的奖励、谈话、教导,在这些学生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周而复始,老师们身心疲惫,不知应该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手段,去应对学生的焦虑行为,久而久之,容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只求避免学生情绪爆发。如果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焦虑行为没有正确认识与合理对待,焦虑行为可能会成为孩子的一种非常严重的行为障碍,甚至会影响延续到成年。经过我多年的实践研究,运用适当的策略可以很好地干预小学生焦虑行为 。
策略一:对小学生焦虑行为做出准确判断
学生的焦虑行为被老师误判为调皮好动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往往可能导致不恰当的干预方式,更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反复。孩子的恐惧和担心都是很常见的感受,把这些普通感受与影响孩子的焦虑心理区分开来是非常重要的。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行为分析师杰西卡.米纳汗、南希.拉帕波特通过十多年的科学实践,总结了确定孩子焦虑行为的八条线索,引用如下:
有焦虑相关的疾病或社交缺陷;
固执、不理智、冲动、情绪紧张,或者看上去应激过度;
行为发生了突然变化;
表现出了前后矛盾的行为;
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如,没有规划的无序时间;转移场地的时候;要求写作的时候;提出要求的时候;出现新事物的时候;日常轨迹出现意外变化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困难。
表现出逃避行为;
表现出控制和预测的喜好;
有完美主义倾向;
当教育者观察到孩子出现多重上述线索情况时,就要初步判断孩子可能有焦虑行为。
策略二:根据小学生焦虑行为驱动力,确定干预目标
所有的行为都是一种沟通方式,无论学生的行为看起来如何“不可思议”,他们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都是试图努力解决某个问题。清晰地理解学生行为的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1】大课间三年级教室门口,几个男孩子刚开始嘻嘻哈哈很开心,过了一会儿,张同学试图走开独自活动,几个同学依然蹭在他身边玩“空弹耳朵”的小游戏,张同学试图摆脱无果也无奈,后面互相推搡起来,再后来张同学很愤怒地把桌子掀倒在地,用自己的拳头击打窗户玻璃(所幸没有破碎),甚至举起书包想从三楼扔下去......被导护的老师及时阻止。
据了解张同学的父亲从小就用“打骂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所以张同学性格懦弱,也不喜欢“惹事”。即使平时在班级有什么委屈,也是默默承受,不愿意跟老师说,课间基本都是一个人玩耍。
其他四个男孩子又特别喜欢去捉弄他,喜欢晃一下“弹耳朵的动作”,张同学很反感,尽可能躲避。这一次张同学“忍无可忍”用“暴力的方式”表达了被捉弄的愤怒,自残自伤,监控视频中其他几个孩子的表情还懵懵的,不理解他为什么如此愤怒。
理清了学生焦虑行为背后的情绪,老师确定了如下的干预目标:先创设“生活情景体验”,让其他几个孩子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一件愤怒的事情,“换角色”领悟——因为自己的捉弄行为给同学强烈的不安全感,造成同学愤怒,这是一种让人很不舒服的互动关系,同时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交往底线;接着创设学生之间互动环节,让每个孩子都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最后鼓励张同学把内心愤怒的情绪说出来,把当下这件事情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同时让他知道“自我伤害动作”带来的危险性,引导他使用正确的“拒绝表达方式”。
策略三:培育欠缺技能,改善焦虑行为
小学生因焦虑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大多是由于自己能力欠缺导致,为了减少这些不良行为,需要弥补学生的这些潜在技能缺陷。
1.培育基本社交技能
人生的烦恼多来源于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是在孩子与他人、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社交技能常常被当做是一个人理所应当就可以学会的技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经常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系统有效的社交技能的训练。
继续上述案例,放学后,老师组织这几个孩子把教室的八张桌椅排成“同字框”,师生围坐在一起,互相可以看到面部表情,有机会观察到别人情绪的变化。然后,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卡片,提出三个体验任务,并让孩子写下来:
*仔细观察监控视频中这个白上衣孩子(张同学)的神情动作,请你写下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写的越多越好;
*写一件让你很生气、很愤怒的一件事;
*视频里有哪些安全隐患极可能造成很大的身体伤害?请把这些隐患找出来,写的越多越好。
张同学说他不想写,只是弱弱地进行了口头表达:当时很生气,很难过,头很痛,浑身发抖。老师默许了他的诉求,把其他几个孩子对张同学表情的描述写在了黑板上:生气、愤怒、气愤、怒气冲天、悲伤、难过、暴躁、火冒三丈。老师让孩子们齐读了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接着追问其他几个孩子:
*因为被大同学欺负不敢还手会愤怒;因为下雨天妈妈没有接自己而愤怒;因为被同学歧视而愤怒,现在能理解张同学的心情吗?(角色转换,体验到那种愤怒)
*每个人找找原因,是你的什么行为造成同学的愤怒,你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张同学此时因为得到理解,情绪慢慢缓和下来)
老师继续问张同学:你喜欢跟他们玩吗,为什么不喜欢?
张同学弱弱地说:自己很害怕那些弹耳朵的动作,同学粘在身后做这个动作,心理很不舒服。
在述说与倾听中,孩子们也体会了彼此的感受,因为是围桌,张同学的微表情被其他孩子看到的,“内疚、歉意”也浮现在他们的脸上。老师相机教育引导:“用别人不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就会成为不被欢迎的人,如果自己的想法不能及时的告诉别人,事情就不会出现我们想要的结果。要用语言大胆地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让别人懂我们。”在良好的互动中,孩子们放松了,互相致歉与包容。老师把握契机,做了一次很好的基本社交能力培育。
参考文献:
【美】杰西卡.米纳汗、南希.拉帕波特.破解问题学生的行为密码.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小学基于FAIR方法激发问题学生构建良好行为的实践研究》( FJJKXB19-59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