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细节探微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4期(下)   作者:梁丽容
[导读] 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因势利导组织课堂学习
        梁丽容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红棉小学 528315

        [摘要]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因势利导组织课堂学习。本文从教学实践中的教育细节处着眼,探讨教师有效落实规范要求,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和适时进行梳理归纳四方面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提升课堂学习管理智慧,让教学成效真正“落地”。
        [关键词]课堂学习  教学细节  有效措施
        课堂是师生学习交往的主阵地,教师要营造一个平和有序、促进学生“乐学”的环境,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组织课堂细节直接影响课堂能否达到理想预期,师生能否彼此享受学习过程。
        一、规范要求,明落实。
        良好的课堂学习管理是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意思是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管理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要明确课堂学习要求,作为规定成为课堂常规,而且认真贯彻“教”“练”“行”三个步骤使学生养成相应的习惯。
        第一要“教”,教师要把每一个常规的具体内容清楚、明确告诉学生。先教,再演示,接着再教再演示。例如,有的老师要求学生作业书写工整规范,怎样才是规范?有的老师会用学生的练习本示范书写格式,投影给全班同学看,这样示范下同学们就能清楚怎样才按老师要求的规范去做好作业。但有的老师只是用口头说怎样写,尽管学生听到了,但往往收上来的作业就发现有部分同学没有按要求做到或者完成得不好。什么原因?就是老师说明的方式方法上的差别,前着是把书写规范说明晰了,且显而易见。后者的做法会让有的学生接收老师的要求信息只停留在“听”,他理解并内化的程度会有差异,从而做作业效果就不同了。
        第二是“练”,让学生实际进行练习。我们会看到有的老师组织数学课堂尽然有序,活而不乱,因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师生之间的这种默契怎么来的?是训练出来的。如学生要发言怎么做?平常课堂上应怎样坐,小组合作学习时身子要如何挪,相互发言时要遵循什么规则,听什么指令停止讨论等,都进行了具体指导与练习。我们知道,井然有序的环境造就缜密的思维。课堂规矩练到位,能影响并促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第三是“行”,教师要持续地执行已经教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进行过练习的常规内容。一旦发现学生没有遵守之前的课堂常规,老师便要提醒并让学生再次练习。就拿上面布置作业的要求为例,一旦发生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作业,老师要及时让学生纠正或重做。又如原来老师要求用尺子画图的,往往有个别学生随便手写画线导致画不直,老师就得要求学生重新画。正因为教师对要求“执着”,教育就不落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便能逐步形成,学习效果便有了保障。
        二、课程设计,聚心思。
        我们要“网鱼”的话,怎么做才能把这些鱼都赶到渔网里呢?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环节,务求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如引入主题图学习时,是先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开展,还是进行角色扮演?要采用什么新颖的形式才跟上一节课的课堂不一样,给学生带出新意和惊喜?落实新的数学知识点,是先让大家展示解答过程再解释补充,还是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协助?应该怎样指导和协助他们探究呢?这一连串的思考都需要我们为上好每一节课进行预设并准备周详的。
        (一)活动策划有新意,有助学生兴趣学习。
        一位老师在上五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二》一课时,他灵活地重组了教材中的习题,以“盒子世界”为线索,精心设计,巧妙串联,创设“引、思、练、评、议、动”等富有动态立体的课堂。一上课,老师出示长方体,请看!这是什么?一下子把全班学生的眼光集中在一起。当全班学生回答长方体后,老师说:对!但它可不是一般的长方体,这是个神奇百变的魔法盒。不信?那咱们来试试看,请大家闭上眼睛。教师创设富有神秘感的情景,让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很有趣味。老师接着出示魔法盒信息并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数据: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1分米,高是1分米。接着引导同学们一一说出“它前面的面积怎么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怎么求?”“左、右面积呢?”“现在你们能很快求出这个魔法盒的表面积吗?”老师就抓住“魔法盒”重在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接下来,魔法盒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话音刚落,老师便拿掉刚才长方体魔法盒最上面的一个面,提出“现在变成了一个可以收藏杂物的抽屉盒,请问制作这个抽屉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纸板?”还有“这个魔法盒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老师拿掉长方体魔法盒的左右两个面,说道:“假如这是个通风管,让你制作10个这样的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材料?”教师从魔法盒变出抽屉盒、通风管,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解决算五个面的面积、四个面的面积的情况等。一连串层层深入的引导探究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巧妙的设计,练习课就不再是以往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单一训练,学习劲头自然提升了。
        (二)学习过程善应变,有效捕获学习生成。
        如“认识更大的数”单元练习一第8题:如果在一则报道中,有一个数据为“约6万”,实际数据可能是多少呢?画出它的范围。老师让大家思考并在数线上尝试画一画,再讨论交流。第一位同学到黑板前介绍想法时出了差错,他把范围划在了55000到63000的范围了。另一位同学马上提出质疑,并指出数线范围应该是55000~65000之间。老师便请提出质疑的同学到黑板前修正数线范围如下:
“但上面这样表示范围对吗?你是怎么想的?”老师随即追问学生。同学们再思考并对照数线表示,发现还不对!原来这位学生认为不能是65000,所以把数线范围标到64000的位置。经过讨论分析,最终大家明确了本题的近似数应精确度在55000~65000(包含55000,不包含65000)之间。教师站在学生思维的角度,捕捉课堂信息并能弄清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最终理清并解决问题。师生对话彰显教学相融,让学习真正发生。
        教师研究习题做到“心中有数”,如上述练习分析到位便能抓住最佳的教学机会及时反馈点拨。教师付出耐心和时间,精心设计下让课堂学习建立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基础之上,就能确保教学有效、高效。          
        三、重视参与,引共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一)教师鼓励得当,培养学习自信心。
        有的老师经常抱怨课堂上某些学生上课缺乏积极的参与,但自己却不知不觉中阻碍着学生的参与。例如,有时教师想提醒那些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专门让他回答问题,这学生往往“措手不及”而回答不上来,有的老师就会自然说“如果你专心听讲了就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教训”的口吻并不可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我们尽量不要说伤人或让学生感到尴尬的话,确保学生心理安全。大家知道“蛙跳原理”:两只青蛙掉到一个坑里,因为坑很深,上面的青蛙们就对它们喊:“别跳了,坑太深了。”一只青蛙果然不跳了,趴在坑底,太阳出来后被晒死了。另一只青蛙却一只跳个不停。外面的青蛙越喊,它跳得越欢,最后一跃终于跳出了坑。当别的青蛙问这只青蛙为什么能跳出来时,它回答:“我误会了,因为我的耳朵有点听不清,以为你们都在给我加油呢”这个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人需要激励。所以,学生回答错时,老师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才能够鼓励学生以后参与学习?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你的解答还不是完全准确,但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个答案很有意思,但还不是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我再稍微解释一下”、“再想想,解题思路已经对了!”可知,老师鼓励的话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课堂上我们经常会提问学生,针对作业情况讲评时让学生说出自己解答的想法和过程。为了让学生自信回答,有的老师会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把记录本放在旁边,每批改到某学生的作业有典型好方法解答的,就会在记录下来注明这名学生的姓名和他作业做对的题次。在第二天上课点评作业时,只叫学生回答他们做对的题目。课堂上针对性的提问个别学生,让学生回答起来充满自信,提升学生学习专注度,参与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了。
        课堂上还有很多细节体现老师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爱与赞赏。语言、声调、动作、眼神、表情都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你们的动手能力真强”“今天的学习你快乐吗?”简单的话语中,老师的音容笑貌,动作和表情也对组织教学产生效果。教师与学生谈话过程中,友好的点头、微微前倾的身体、微笑的表情……这些都表达出一种对学生的肯定与支持,学生也从中获得鼓励。教师善于运用这些手段,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始终处于期待、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效果好也就在情理中了。
        (二)给学生展示平台,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开展课堂学习。教师要懂得“让位”,在课堂学习中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内容“认识更大的数”新课学习后的练习一,共设有8道题让学生巩固的相关知识,有认识比万大的数,认识更大的计算单位及整数数位顺序表,会读、写更大的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把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等。为了唤起学生复习意识,对“认识更大的数”单元有整体的把握,一位老师课前先组织同学们自己利用图画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第一单元的知识:请你用A4图画纸设计;查看书本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所学的内容,尝试把学到的内容整理写下来,可以举例子,把典型的题目、易错题、难题,需要提醒自己和同学的地方写下来,还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经验。还提示大家注意布局,可以适当美化等。有了课前的思想准备,同学们上课交流分享自己的整理成果,都能有话可说了。一上课几位同学轮流介绍自己的整理情况,都显得大方自然。结合学生整理情况,老师随即板书,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如列表编织结构,机动生成并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促进数学理解,潜移默化让同学们认识梳理知识的方法。复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请个别学生的介绍自己单元整理的成果,更易被其他学生接受,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更容易带动和感染其他学生。这样既尊重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学习体验。
        四、适时梳理,巧归纳。
        数学教学在一个单元学习后安排有相应的练习,几个单元学习后也会安排整理与复习,目的让学生懂得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除了教材编排学习外,我们在平时课堂学习中,也会发现很多老师结合“问题串”学习,课中鼓励学生回顾学习方法,引导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结,课后进行归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激发、促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小结一些计算方法、公式,规律等,甚至把它变成歌诀,让同学们喜闻乐见。如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一课学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出示测量儿歌:小朋友要牢记,物体要放平。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零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又如我们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字迹端正,不能潦草,老师指导学生审题时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划就是在题上标划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思考什么地方可以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这样有效避免“看错数字”毛病的发生,大大提高学生混合运算计算的准确率。
        数学课堂这小舞台要大收获。我们要关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课堂学习管理,重视课堂学习细节,发现并实施课堂小妙招,数学学习就会变得有趣而有效。
        参考文献:
        [1](美)布努瑞克斯,谢京秀译.好老师可以避免的20个课堂错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7
        [2]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3]葛亦陈.关注课堂细节,成就精彩课堂[J].小学数学参考,2017(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