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娟
广东省平远县第一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做中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践“做中学”理念,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水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做中学 核心素养
“做中学”这一理念由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提出,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从“做”开始,做学并行。本文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结合小学数学低中年级的教学实际,从巧用直观教具,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结伴学习这几方面阐述“做中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巧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 “做中学”的积极性,孕育数学素养。
小学阶段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思维活动。在学习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抽象概括数学概念时,对他们来说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都不是好办法。这时,教师巧妙运用实物、图形等直观材料,并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操作,在“做中学”,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达到“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例如,教学减法应用题“小兔兄妹釆蘑菇,哥哥釆了8个,妹妹釆的比哥哥少3个,妹妹釆了几个蘑菇?”我让学生先抓住关键信息想一想:已知妹妹釆的比哥哥少3个,说明妹妹( ),哥哥(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时,我让他们自己的想法画一画、摆一摆。孩子们跃跃欲试,拿起学具和笔信心满满地动手画(摆)起来。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先摆(画)谁釆的数量?妹妹的要摆(画)几个?为什么?”上台展示时,大部分的孩子先摆8个△,再摆5个○,有一个孩子先一一对应着摆了5个 ○ ,又摆了3个△,还把这3个△用线圈起来,解释说是这些是少了的那部分。通过学具操作阶段,学生已经能判断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此时,我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因为哥哥釆的多,妹妹釆的少,所以可以把哥哥釆的蘑菇数量分成两个部分,一份与妹妹同样多,另一份就是他比妹妹多釆的3个。这时,我引导学生口述:“哥哥釆了8个,妹妹釆的比哥哥少3个,就是妹妹少,哥哥多,从哥哥釆的数量中去掉他比妹妹多的部分,是与妹妹同样多的,也就是妹妹的数量,”这时已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概括出比多少的数量关系:大数一相差数=小数。学生理解题意,掌握方法后,很快自己列出算式“8-3=5(个)”。
二、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 “做中学”的过程,涵养数学素养。
“学起于疑”。“做中学”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动手“做”,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并让学生的认知参与的过程更全面。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问题能体现所有学生的思维特质,并让学生在经历动手“做”中自己去完成知识构建的过程,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串:①看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②分数与什么有关?(分东西)③折一折,怎样得到一张纸的“”?④你能用手中的学具创造出其他分数吗?⑤谁能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来说说你创造的这个分数?学生会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下动手操作,并且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创造,形成各自独特的发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的认知参与的过程更全面。小学阶段儿童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在感知活动中,学生参与全过程,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准确、完整的表象。例如,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在一年级“分一分”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结合原有生活经验,认知物体的特性,有效深化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让学生动手进行分类比赛。 “动手分一分,这些盒子可分为几类?”“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分?”接着,再次操作,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竞赛。“这两类图形有共同的地方吗?不同在哪儿?”这一问题,凸显了数学的本质——正方体所有的边(棱)一样长。
三、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在交流中“做中学”,培育数学素养
新课程提倡教师主要依据教材进行授课的同时,大胆革新,创编教材或补充教材,充实学具,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采用“做中学”这一教学方式时,教师首先要提供与本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材料,比如,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提供给学生的是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任意三角形。其次,为了让学生的交流更顺畅,操作更有序,可视情况为学生提供“学习单”以备汇报总结之需。再如,教学“整理与分析数据”一课,为了让学生的“做”更有趣,更丰富,教师将教材中单一的统计“鞋码”情境,改为学生更为喜欢的统计班里同学最喜欢的水果、最喜欢的图书、最喜欢的运动等情境,学生在充分的“做”中迸发思维火花,对分类思想、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有了潜移默化的理解,形成了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结语: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做中学''的理念就在于不仅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使用学到的知识。这与“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数学学习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运用“做中学”这一理念来进行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终培养出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条路应该越走越远,更加深入而广阔。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做中学”中“做数学”——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3、《实用愉快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