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反思·沟通 促进深度学习——《分数除以分数》教学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4月   作者:王文静
[导读]

义乌市黄杨梅小学    王文静

       【主题阐释】
        我们看到的计算教学的基本结构往往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算法优化”。但是,这样的基本结构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体思维进行更好地呈现、提炼、优化。在组织学生交流中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目标把握能力、对课堂预见能力、课堂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抓住学生生成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交流的兴奋点集中在课堂的关键点上,让数学思维在对比、反思中,成就深度学习。
       【案例背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除以分数》片断
        1.产生问题:课件动态演示“做花”情境: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求3/4张纸做了多少朵花?
        生2: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做了6朵花,一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
        教师出示:小红用3/4张纸做了6朵花,1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
        2.猜测方法
        师: 怎么算?
        生1:把6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然后再让它们相除。
        生2:转化为乘法,
        (很多学生点头表示赞同这样的方法)
        师: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个方法是正确的?
        生:前面的分数除以整数,是乘以一个数的倒数,我想这个也是。
        师:明白了,我们数学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叫以此类推。分数除以整数是这样算的,同学们感觉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这样算。那么,到底这样的“以此类推”的方法正确吗?
        3.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些方法证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这样的计算方法也是正确的,有没有可以画出来的方法,有没有需要算一下的方法,静静地想一会儿,把所以能想到的方法都记录下来。
       (学生自主尝试时间:约5分钟)
        【教学启思】
        写下自己的想法,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只是柳暗花并不明。学生的操作在奉命而行,一题多解的欲望不高、内驱力不强,至于一题多解与优化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却十分盲目,一题多解的力度犹如“隔靴搔痒”。“多次回头看”的“求不变”,引导学生整体关注计算的方法,由零散的方法到整体的求同构建,越学越厚,“变中求不变”,原来不仅计算的方法、甚至研究的方法都是相似的。
        启示一:多一组“对比”,多一份思辩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比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学生经历了“变”的探究活动后,还需要体悟其中的“不变”,以此完善知识结构。
在组间的交流中,学习的空间被不断放大,学习目光从单一的组内讨论抬升到更宽广的思维范畴。这种交流可以从课上延展到课后,可以允许学生把“我不懂”“不明白”在课后暂时贮存,在反刍中重新理解。
        启示二:多一次“反刍”,多一份理解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追求难度,而追求实际学习达成的深度和宽度,减少只借助一部分儿童参与来开展的速成式教学。
        而反刍不但理清了核心学习目标,也为组间切磋创造了机会,在反刍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思考更多种的可能性,拓宽思维深度、厚度、广度,通过组间学习的“旁枝错节”充盈知识建构。
面对不同的变式,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方式不同,就会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引导以“反刍”的方式把握各种不同处的相同,变中的不变,有利于学生理解具体应用时的各种区别。
        启示三:多一个“链接”,多一份沟通
        教学中各式各样的“变”,已经让学生实现了旧认知到新认知的飞跃。所以,当学生习题体验足够丰富时,也要及时选择激活点“链接”,体会新旧知识、方法、策略中的“不变”,实现新知到旧知的自然贯通。
        通过不断地反思,把前既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引导学生集约“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历程进行监控,瞻前顾后,及时总结学习经验,成为一个见解深刻、思想丰富的主动学习者,在思辩、理解、沟通中成就深度学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