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班会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4月   作者:郭杰惠
[导读] 主题班会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小学 四川省成都市   郭杰惠  610213

        主题班会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
         然而,现在也有一些看似有趣、实则无味,甚至动而滥、动则乱的班会课堂,其在主导和主体、形式与内容、预设同生成等关系的处理上所显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并加以改进。
        一 、理顺“导”“演”关系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由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校园里最不缺乏的往往就是学生对师者的敬畏。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每每给其以教育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印象,师生间这种无形的“信任赤字”也因而成为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目标达成的重大障碍。而要消除“信任赤字”,让学生按照“剧本”全情投入,“演”得心领神会,作为执导者的教师就应该做到:
        1.对自我定位要“准”
        演艺圈里有个说法:“要不演员‘死’在导演手里,要不导演‘死’在演员手里。”前者指的是演员完全被导演控制,只是服务于导演的工具;后者则是说演员无所顾忌,肆意妄为。在众多班会课例中,也同样存在两种极端化的模式:
        一是有的教师只作简单的开场白,把班会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导自演;
        二是有的教师偏重自身主导,轻视学生主体,一味居高临下地满堂说教,学生只能唯命是从,没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放任自流自不可取,“包打天下”则更为禁忌。班会课堂是学生情感内化的场所,最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觉感悟。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不能只顾自我表现,甚至自我陶醉,而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尽力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大力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全力担当好学生“演出”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2.对学生表现要“信”
        古人云,以心相交,成其久远。正如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导演和演员相互信任、密切合作一样,真实、有效的教育过程也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互动。如果师生之间的信任受到了影响,彼此之间的课堂交流就会遭遇危机,也自然无法有效沟通,凝聚思想共识。而影视作品除了有导演提供的行动路线,也不乏演员独自的创作灵感。所以,真实的课堂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课堂组织者要敢于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有说的意愿、说的勇气。这样,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师才能在“活”“动”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信任其实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为此,作为班会课主导者,教师要努力克服两种现象:
        一是力不从心。教师在活动中启发引导不够,口号震天响,道理“满堂灌”,弄得学生连回味的余地都没有。
        二是迫不及待。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担心学生出错,对学生的表达基本不作评价,甚至打断学生发言,不管学生是否认可,忙着用自己的理解来替代学生的表述,学生根本没有发现真理、领悟真理和接受真理的热情。



        3.对活动投入要“真”
        有真实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具备存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要想上出新意,上出味道,上出感染力,无论是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抑或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唯有全情投入,真诚演绎,方能实现无障碍的沟通,达成心有灵犀的默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的精神状态直接关乎着学生的情绪表现。教师精力充沛,学生情绪高昂;教师聚精会神,学生心无旁骛。反之,教师在讲台上把自己弄得没精打采,郁郁寡欢,讲台下的学生肯定不会兴高采烈,精神焕发。
        因此,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课堂,充分显示出为人之师者特有的坚持真理的正义。点拨时抑扬顿挫,解惑时理直气壮,既要让学生激动,更要将学生激发,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学理论和优秀文化的力量,以此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二、促成“形”“神”兼备
        一节班会课,就像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需要有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更要有凝练而明确的主题,这是主题班会课的灵魂。诚然,生动而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活跃,为课堂增添活力。但是,“形”是为“神”服务的,班会课形式必须成为贯彻教育主题、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既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更要致力于对学生思想深度的挖掘,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切不可过于追求课堂的趣味性,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导致貌合神离。
        1.去繁就简
        在众多的班会课上,表演式、交流式、报告式精彩荟萃,竞赛式、辩论式、采访式纷纷亮相,但其中总不乏活动堆砌、表面热闹的课堂,其外在的表演多,内在的思考少,学生有“形”动而无“心”动,教学过程显得花哨不实在,教育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2.循序渐进
        那些优秀的班会课例,往往层次结构清晰分明,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活动流程井然有序,教育主旨由浅入深。为此,教师应当在课堂设计和组织上多下功夫,做到精选材料宁缺毋滥,精简环节避免拖沓,精当调控落实主题。第五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梅娜老师的主题班会课例“以青春的名义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其教学过程中观察、思考、讨论相互交融,小组探究、个人分享有机结合,“以例激趣—以趣激情—以情激行”三个环节紧密衔接,一步一步完成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唤醒和激发,逐渐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3.情境交融
        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和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好的班会课堂不是开展枯燥、刻板的理论宣讲,更非进行班级工作的简单部署,它应该有好的情境创设和问题设置,能够以此刺激学生的情绪,点亮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产生心灵的触动,完成对教育主题的领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虽然,许多教师在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但有些班会课组织者过多地关注活动场景,一心只想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使学生个个开开心心,对于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则重视得不够,教育的目的往往被轻视,课堂的效果也就在“皆大欢喜”后随着下课铃声烟消云散了。
        历次活动也充分证明,班会课堂花样过多和环节过杂,一方面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对教育主题产生困扰,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矫正的机会,阻碍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为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热情和耐心,理顺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促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现预设同生成的和谐,让我们的主题班会课堂在不断探索中超凡脱俗又出其不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