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而立,不拘一格——例谈语文课的导入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4月   作者:张新艳
[导读] 古人曰:“君子慎始”、“慎始敬终,终以不困”。上好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精心设计导入,开好头,起好步,确实重要。

温州外国学校 浙江省温州市  张新艳  325000

        古人曰:“君子慎始”、“慎始敬终,终以不困”。上好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精心设计导入,开好头,起好步,确实重要。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导入新课,只知依葫芦画瓢,机械摹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只求得了表面上的热闹,而不能深入其旨,甚至与课堂目标相偏离乃至背离。譬如,在教《肖邦故园》一文时,某青年教师以播放音频《蓝色的多瑙河》的形式导入;既然课文是纪念肖邦的,为什么不用肖邦的钢琴曲导入呢?
        那么,如何迈好这头一步呢?下面笔者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导入新课之浅见。
        首先,要懂得导入的目的何在。窃以为导入的目的无非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场。
        其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必须胸有目标。导入之难,难在目标的确立,与切入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立,属于战略问题;切入点的把握,属于战术问题:战术必须服从战略。要拥有正确的战略眼光,就必须深钻课标,熟悉考试,吃透教材。这样,就会做到“于无疑处有疑”,就会随时产生设计的灵感,导入的方法方式必定源源不绝。新课导入不得其法,其实就是不熟悉课标,不懂得考试,没吃透教材的缘故。这些功夫,必须长练精练。
        第三,新课的导入,要做到:
        指向性。导入必须像卫星制导那样,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缺乏指向的导入,只能流于表层的华丽或程序的凑合。
        实效性。所谓实效就是要符合学情,能达成目标;偏离了学情,再巧妙的设计也没有效果。给一个没有头发的人设计再精美的发饰,也只是徒劳。
重视导入的指向性与实效性,教学就不会偏离目标,从而达到紧跟课标,紧扣考试,紧抓素养之目的。
        趣味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于漪老师也说得好:“课千万不能‘温’,不能‘嘎巴’,起始阶段就要精心设计,亮闪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灵活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套路,只有在大目标指引下的机变。采用何种方式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来定。张老师用这个方法很好,李老师用同样的方法不一定有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注意导入的趣味性与灵活性,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场中。
        略举本人几个教学实例以抛砖引玉。
        中间开花。学习《陈情表》一文,我先从第二段末尾开始,让学生翻译“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一句,对“进退”一词的翻译肯定有错的,于是,就以“进退”的内涵为核心,引出一系列问题,进行课文的探究。如:问题一,“进”指什么,“退”指什么呢?请结合上一句说出来。问题二,“进”指“奉诏奔驰”,?“退”指“苟徇私情”; “奉诏奔驰”就是出来做官,“苟徇私情”就是呆在家里赡养祖母。无论是做官还是做百姓,李密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进”也狼狈,“退”也狼狈。“进” “退”的狼狈各表现在哪里?问题三,正是因为“进”也狼狈,“退”也狼狈,所以李密必须向皇上上表陈情,请研读课文,找一找李密陈述了那些“情”。这种导入方式实际上就是抓课文的关键句或者关键词,关键句(词)在什么地方,我们就从什么地方开始,以此带动全文。



        单刀直入。《六国论》:直说,今天我们学习《六国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明确有哪六国?并依据文意给六国分类。于是就分析出了赂秦类——韩、魏、楚,附秦类——齐国,抗秦类——燕、赵。自然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这六国的结局怎样?原因何在?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呢?后面的探讨就铺开了。
        就地取材。学《逍遥游》时,正好班上有个同学叫“何志鹏”。师生问好坐下时,我要何志鹏同学继续站着,问:“何志鹏,你知道你名字的有什么文化内涵吗?”学生很疑惑,我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你的名字取自庄子《逍遥游》,知道吗?意思是要你有大鹏之志。今天我们就学庄子《逍遥游》,看看大鹏是一只什么鸟。接着又调侃何志鹏:顺便我们也看看何志鹏是个什么鸟人。大家都笑了,志鹏也笑了。
        以练切入。《像山那样思考》:先要学生给文章首句划分句子成分:“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抽出主干就是“嗥叫荡漾、回响、消失”,自然就引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从“嗥叫”写起呢?大致有三个好处:未见其狼,先闻其声,先声夺人,引起注意;“嗥叫”最能体现狼性——“不驯服”和“对抗性”,以及“对一切苦难的蔑视”;引出下文对狼的描写及相关议论。抓住第三点即可深入探究了。
        标题开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以文题为抓手导入课文,不仅可以达成导入的两个目标(最佳切入点,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研究标题的习惯、学会作文拟题的技巧。这包括很多具体方式。
        故意出错。《想北平》:板书课题时,故意写成“记北平”,学生立即纠正:“老师,不是‘记’北平,是‘想’!”我就顺势提出问题:“请问,‘想’与‘记’,那个好?”通过比较,“想”是一种情,“想”字带有温度,“想”也是一种无奈,只能“想”而已,只能欲哭无泪。对课文的探究,就围绕一个“想”生发开来。
        改写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故意把课题板书成“西游记”,学生一惊,以为要讲《西游记》呢。精神立刻兴奋了,注意力马上集中了。再加一个“山”字,原来是“西山游记”,不免失望,但又充满困惑,思维调动了。我发问了:看看与课文标题比,还少了哪几个字?点一个同学添加缺失的字,表扬一下书写得漂亮,那个同学这节课肯会美滋滋地听了。再来探究“始得”和“ 宴”的内涵,并以此展开对全文的学习。
        仿造短语。《相信未来》:先让学生辨别标题属于什么短语类型,再以“相信”打头仿造一个动宾短语,引导学生仿造出 “相信现在”。诗歌作者不以“相信现在”为题,说明潜意识里就是对现实不满。怪不得江青读完此诗就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于是,就以“否定现在”为抓手,展开探究。
补充文题。《致橡树》:假如我们要把标题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怎样补充才好?有同学补充为:“木棉致橡树”。于是,老师就可以这样解释标题:《致橡树》就是“木棉”给“橡树”的求爱信。围绕一个“爱”字,即可去深入探究“木棉”的爱情观。
        此外,导入的方式还可以是诵诗歌、讲故事、猜谜语、对对联,等等。只要能紧贴教学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即可。
        导入新课,也不能仅限于导语,尽管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窃以为只限于导语也是不够的,必须有活动的设计,有学生的出席。得当的互动胜过华丽的开场白。
        总之,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导入没有定式,只能依标而立,因势利导,不拘一格,众妙归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