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4月   作者:唐君
[导读] 一提“学习”二字,许多学生就会将其与“练习”、“做习题”、“考试”等联系在一起。有调查显示:在对待学习态度上只有32%的人喜欢数学。

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唐君

摘要:一提“学习”二字,许多学生就会将其与“练习”、“做习题”、“考试”等联系在一起。有调查显示:在对待学习态度上只有32%的人喜欢数学。在调查“学生在家学习的原因”中显示:86.9%的的学生是由于老师和家长方面的压力,只有13.1%的学生是真正喜欢数学而学习的。从这个调查中可以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被动消极的。这与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和新课程下学生不良学习方式的产生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不良现状;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合作交流
        一、传统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存在弊端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建立在人的客体性、依赖性、受动性上,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师生之间教学关系也十分简单,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使得课堂变成了“单边活动”,教师的“灌输”使得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单一,学生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由于学生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使转变小学生得数学学习方式变得十分必要。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突显不良现状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后,很多教师也都纷纷按照课程标准来转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其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但由于陈旧的观念作梗,教师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方式,这使得现阶段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学习方式。
        (一)动手操作,只是形式
        新课程提倡学生“动手实践”,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多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只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却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性往往不够明确,学生的动手操作俨然成了一种形式。
        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一位教师教学过程的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生:所有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师:确定吗?请大家用尺分别测量一下,看看棱的长度相等是否相等。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发现?
        ……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
        以上这个课堂案例,有体现出学生动手实践,但学生的动手没有与动脑结合,实践活动变成了简单地执行老师的任务,是一种机械的操作。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正方体的认识是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学生的动手操作少了大脑的参与,动手实践的功效也大大降低了。



        此外,由于教师对动手实践的理解不够透彻,只强调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学生的动手实践便成了局限在课堂中的一种形式,没有往课外生活中延伸。学生不能够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得不到激发。
        (二)自主探索,欠缺思考
        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而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充分自主探索,欠缺思考。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位教师教学过程的片段如下:
        (出示例题1/2+1/3)
        师:你们说这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
        生:不能。(有少部分学生回答能)
        师:为什么不能呢?
        生: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一部分学生回答)
        师:能把它们的分数单位化成相同的吗?
        生:能。
        师:怎么化?
        生:通分。
        师:怎样来通分呢?
        ……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回答。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学生是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的。虽说案例中引出了通分,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想到的,他们可能还有别的方法。对于有不一样答案的问题,教师不闻不问,只顺着自己的思路往下教,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没有足够自主思考的时间。这种“打乒乓球式”的问答,只会使学生忙于去猜测教师的意图,根本没有多余时间去探索问题。学生这种学习方式,看似是自己思考,实质上问题答案是在教师的影响下生成的。学生的自主探索欠缺思考的时间。
        (三)合作交流,行为被动
        学生除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外,还得学会和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交流,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现阶段,学生在进行合作交流时,行为都比较被动,没有体现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是由于自身的需要主动地去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呢?这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显然在以上案例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所要让学生交流的问题不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教师让学生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只有一种分法,其实没有什么好交流的。学生在教学中没有感受到思维的困惑与压力,就不会想到与别人主动地进行合作交流,行为也就变得被动了,合作与交流的意义也没有了。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高永芳.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J].《小学数学教师》,2004,第9期.
[3]曹艳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6.
[4]叶建云.课堂解码:小学数学精品课评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