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与德育论高中艺术特色审美融合教育创新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4月   作者:谢远净
[导读] 中国传统德育中美德即是相融的,美育是对于人性和审美的体现,随着近代西方工具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美育、德育逐渐成为一种工具性教育。

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   谢远净   610203

摘要:中国传统德育中美德即是相融的,美育是对于人性和审美的体现,随着近代西方工具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美育、德育逐渐成为一种工具性教育。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回归到关注美育与德育及艺术特色审美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的美育与德育在高中艺术特色审美教育的融合,这样更有利于高中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审美。
关键字:美育;德育;高中;审美
        随着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效果逐步提高,美育和德育逐渐向普及教育转变。在德育和美育的洗礼下,个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这项工作,提高教育效果已经成为全民的期望,这对我国的德育和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美出现时,人的情感和意识会被牢牢吸引,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渗透性。因此,发挥德育和美育的审美价值尤为重要。在德育和美育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对象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素质,更快地接受教育。
        一、德育与美育的内涵辨析
        (一)德育内涵
        道德教育理念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和西方,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人只有有了知识,才能明辨是非,行为善良,成为有道德的人。因此,他认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人们获得正确的知识。在中国,先秦儒家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儒家看来,大学(的目的是发扬光明磊落的品德,应用到生活中,达到最完美的人格境界。广义的当代道德教育通常被认为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通过规范和约束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作用于人们的理性意识,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和规范。因此,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和规范性,对人的精神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
        目前,道德教育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被视为国民教育的根本基础。德育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由于道德教育的特点,道德教育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目前,中国的教育以“以德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因此,在德育中,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二)美育内涵
        中国关于“美育”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在汉末魏初,徐幹在《中论》第七篇《艺纪》道:“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但这里的“美育”与今天的美育不同,它仅指中国礼乐文化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徐幹的《艺纪》指出,六艺之美可以教化人,可以“欲人为之君子”。目前,美育一般认为是以美育为内容,作用于人的感性,通过美来滋养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保证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美育具有超越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的特征,在解放和升华人的精神方面发挥着作用。
        二、审美价值的内涵
        在讨论审美价值之前,要深入探讨什么是价值。我们通常讨论的是作为个人资本。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劳动价值。价值的意义通常突出在“有用性”上。一个东西有用,我们就说它有价值。一般来说,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审美价值是审美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激发主体美感的属性。一切能引起主体美感的事物和现象都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审美价值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实践,审美价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成为空洞的理论。同时,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它来自主体的实践,但又离不开客体本身的属性。由于审美价值是在社会历史中产生的,它受时代、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时期对美的理解和期待是不同的。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德育审美价值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德育和美育以社会发展规律的内涵。审美价值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具有超功利的精神,任何功利的东西都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内心的欲望,它的审美价值早已消失;二是它具有强烈的情感,人人追求美,审美的表达就是人们在一定意义上的情感表达。只有把握了审美价值的内涵,人们的审美活动才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克服被动性,真正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在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中,审美是人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审美价值追求是每个“完整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三、把握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内涵
        高中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最重要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美育包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它着眼于学生的精神丰富和精神成长,从学习活动、艺术教育、社会生活、自然体验等方面体现学生精神愉悦和精神自由的审美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多元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美育的作用更为重要,其教育功能和内涵也有待丰富和拓展。审美教育必须从一般的艺术教育活动向广泛而深刻的审美引导和审美感知拓展。
        特色高中是高校多元化办学的探索形式。


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发展,为学生成长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创造适宜有效的教育环境。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注重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学生的高素质艺术素养。它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遵循高中美育的内在规律,以文化和科学为基础,加强艺术学科的研究,突出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学校积极转变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走艺术教育创新之路。努力办好具有一流品质和特色的艺术高中,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扎实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艺术高中生[2]。
        四、高中艺术特色审美融合美育与德育
        以往,美育与德育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特征对美育与德育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追求不断提高,日常生活需要美。同样,美育和德育也需要美。在我国,美育与德育不断追求审美因素,探索美育与德育审美发展的有益路径美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的结合,丰富了美育与德育的形式,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美育和德育的内在要求。
        (一)美育与德育内容多样
        寓教于乐是将宣传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娱乐活动中,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法。寓教于乐体现在美育和德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比如,通过看影视、讲故事、学唱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等娱乐活动,开展宣传思想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突破了传统的美育德育形式,丰富了美育德育的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了美育和德育的感染力和情境感,提高了对象本身的情感体验,美育和德育也得到了体现。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宣传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健康、有益、向上的活动,形式生动、丰富多彩。随着对美育与德育、美育与审美融合的研究,广大美育与德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美育对德育的重要价值作用。他们在美育和德育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入了一系列的审美内容。美育和德育活动的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教育效果将不断提高。以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为例,学校将美育与德育工作有效融合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德育目标,开发“学科融入、主题德育、综合实践、生活体验”等德育课程,构建“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德育路径,通过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递进的德育路径,打造具有“语言美、形象美、行为美、心灵美”的“四美”学子。
        (二)融合社会实践
        随着人们对美育和德育要求的不断提高,美育和德育的形式也在不断突破。美育和德育跳出课堂,延伸到课外。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美育和德育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美育和德育实践活动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美育和德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通过理论灌输的形式让学生接受知识,相反,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比如参观博物馆、红色景区等方式,把美育对象和德育对象放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教育的内容,感受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和力量,比课堂上的理论说教起到更大的作用,使美育和德育对象通过美的形式获得美的感受,提高美育和德育的效果在美的氛围中,这将是未来美育和德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结合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与学生息息相关。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和感染。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改善社会整体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美育与德育的结合,也是美育与德育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文化与学生息息相关,美育与德育的结合采取了更贴近学生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美育和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充分体现美育和德育的效果[3]。
        (四)提高教师身教美
        师生审美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二者实现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在对话中交流思想。它们是审美的主体和客体。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具备自学之美,成为一个道德人格健全的人,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教师教学美的提高是建立师生审美关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自觉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努力成为“学为师、做模范”的模范人物,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教师应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三种人生观的指引下,他们应该挺身而出,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要以自己高尚的义气影响学生,以高尚的道德行为熏陶学生。
        五、结论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期,研究美育与德育的审美价值,既是美育与德育美学理论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美育与德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美育德育审美价值的发挥,将使整个美育德育渗透于对美的追求之中,满足美育德育主体和客体的审美需要,实现美育和德育的审美价值功能,提高美育和德育的效果,最终使美育和德育的每一个对象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促进美育和德育的真善美的统一教育成就了一个新的境界,使人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文献
[1]宋瑾. 美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和美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0(01):101-103.
[2]赵浚. 审美育人:构筑人之精神世界的美育与德育——从美育视角看美育与德育哲学的价值实践[J]. 贵州社会科学,2018(01):83-87.
[3]常勤毅. 审美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美育视域下高校美育与德育的有效性研究[J]. 美育学刊,2011,2(01):33-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