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中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4月   作者:努尔夏里·依明
[导读] 在科学课领域,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科所具有的特性,发掘其所呈现的生活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拥有良好学习氛围,进一步增强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

昌吉州阜康市城关镇中心小学    努尔夏里·依明

摘要:在科学课领域,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科所具有的特性,发掘其所呈现的生活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拥有良好学习氛围,进一步增强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下面,主要探索在科学课教学领域,生活化资源所呈现的价值,并深入探索具体的开发路径,以生活化资源为支撑,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资源;发掘利用
        前言:生活化是新时期育人背景下所提出的一项指导思想,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开展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和考量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将生活化的思想观念与课程相结合,针对具体的生活资源进行有效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科学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其积累丰富的生活常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深入探索,全面提高整体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课程中生活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价值分析
        生活化是顺应素质课改思想而提出的一种全新育人理念,主张将生活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性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文化认知体验,并在生活实践与深度分析的过程中在情感上获得有效的共鸣。在进行科学授课期间,教师深度发掘生活素材,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加扎实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让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以及生活中所存在的科学现象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在科学领域的综合探索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切实关注生活化的育人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深入贯彻,然后就课堂环境进行规划设置,打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科学课堂。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生活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路径分析
        (一)发掘生活情境资源,改善课堂氛围
        教师需要遵循生活化的指导思想,搜集更加直观的情境资源,并将其有效的渗透到课堂上,从而有效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的助力下更好的进行发散和联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搜集生活中比较真实的案例[1]。然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动画设计,构建演示视频,让学生在动态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
比如说,在围绕“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授课时,则可以将生活中的沉浮现象进行资源整合,设置趣味的动画视频,在其中为学生展示一盆水,以及几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塑料球、铁球等,然后将它们放置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材料的沉浮状态。之后,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和大胆猜想,思考生活中其他类型的材料,在水中的漂浮状态是怎样的?具有着怎样的规律?出现沉浮两种状态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验情境的支撑下有效的发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科学课的探索活动当中来。



        (二)发掘生活感知经验,培养学习兴趣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生活化的育人指导观念,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掘其所积累的感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就科学活动进行有效设置,从而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以较强的动力和热情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当中来。
        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蜗牛、蚯蚓和金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分析不同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出它们的共性。这样能够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也能够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更加积极、自主的参与到科学探索活动当中。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生活化拓展,总结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常识储备。比如说,在具体开展“磁铁的有磁性”授课的过程中,则有的小学生表示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磁铁能吸附铁钉,这是个很神奇的现象,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上就磁铁所具有的性质进行探索,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三)发掘生活科学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课上,教师需要深入发掘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具体的探究任务[2]。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性的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培养和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全面提高整体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开展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所搜集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同时也要贴近小学生的认知基础,避免问题难度过大而给学生造成畏难情绪。
        比如说,在开展“蚕的生命周期”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养蚕的兴趣和经历,探索蚕的生命周期,并将其与人体的生命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差异,让学生对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够形成客观的思想认识。
        (四)发掘生活实践活动,提升应用素养
        教师要积极发掘生活元素,在此基础上科学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素养。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合理设置实践主题,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3]。之后,为了方便实践活动规范开展,教师可以针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在团队配合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相关的实践任务。
        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种植我们的植物”实践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先在组内搜集资料,并讨论分析种植植物的具体流程,以及植物健康生长需要的环境和营养要素,之后让学生之间通过有效配合的方式共同参与到中职体验活动当中,并做好数据记录,分析植物生长情况,从而让学生积累科学常识,形成良好的生命观念。
        结论:依前所述,在小学阶段教师为了保证所开展的科学课堂更加高效,需要积极落实生活化思想,就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发掘,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并在生活资源的支撑下有效改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联想,并围绕具体的生活元素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科学内容的认知,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在科学中的综合发展造诣都能够有效提升,助力学生在科学领域的学科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灵珠.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50-251.
[2]吴伟萍.小学科学课程创新与实践的新挑战[J].中国新通信,2020,22(15):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