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语文课上的亮丽风景——《乡愁》课堂教学的育德意义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4月   作者:李丽明
[导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学科教学、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小学部编版教材高年段     李丽明

        一、对课程育德的理解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学科教学、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课程育德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考核方面有了创新,要求在教学中遵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体现了这个课程育德的理念。在语文学科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将教材和生活相联系,将语文的人文气息融入到学生的身心。
        二、《乡愁》课程育德的教学设计
        《乡愁》课程德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在诗歌中体会情感,抒发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本节课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自主学习,第二部分是课内探究升华。
        (一)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2.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学生小组之间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将整理的资料综合起来,课前进行展示。
        (二)课内探究升华

         

 

 
         三、感悟与反思
         《乡愁》是一首情感丰富,非常有人文气息的诗歌,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用心去教,用感情融入其中,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最后使师生的感情融人诗人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共鸣。课前自主学习,课前展示,合作探究,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我探究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收集、积累知识。课堂导入渲染气氛,学生对台湾感到更加亲切,为后面的感情奠定基础。运用不同的读法,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勾画诗境,发现诗美,是课改实践中的一个摸索,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课堂的伴奏、歌曲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的情感层层推进,激发情感。拓展的环节,引导学生创编诗歌,有利于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抒发情感。但是,在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环节、关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收放自如,还是笔者面临的新挑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