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
信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信阳,464000
1、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顺应技术型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中职院校来说越来越迫切。信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响应号召,积极落实校企合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不足等问题。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推进,学校与企业的环境和资源不同,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2、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3.中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若干
3.1.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亟待提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任何一方的实力太弱,就使双方的平等地位失衡,合作也就难以为继。实际中表现为,好的学校合作企业门庭若市,好的企业合作学校也是趋之若鹜,反之就会门可罗雀。仅靠关系,没有办学基本实力,再好的政策也引不来合作伙伴。实力弱的学校找不到合作企业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
校企双方对合作中各自的利益,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校企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问题还表现在,校企双方虽然也都关注了学生的具体权益,但都缺乏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
3.3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鼓励校企合作,特别是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具体政策,但企业方的政策反馈仍然是没有得到兑现。参与企业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同时,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也有较高的期望,而现实情况存在明显差距。
3.4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针对性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根本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职业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胜任企业工作岗位,企业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培训新员工,课程体系的设置针对性不强,时间上不能无缝对接企业的要求。
4.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
在校企合作的协作机制上、在创新办学模式上、在完善中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值得我们思考。第一,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校企的合作本质是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第二,校企合作是一种商业行为,必须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洽谈项目、制定规则、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第三,校企合作是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主体的现代化、大规模、高成本的社会活动,必须遵循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这就要提高质量效益,不依靠社会化服务,仅仅靠自我服务,搞小而全、大而全都是不现实的。第四,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遵循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原则。校方和企业的合作是一种教育行为,其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训练,也是一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同样也属于大的职业教育范围,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4.结语
总之,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对于财经类的专业来说,校企合作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