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吉春亚本真语文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 4期   作者:白琳琳 杨军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化,新旧教育理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白琳琳 杨军
        辽宁锦州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2000106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化,新旧教育理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小学语文阅读课呈现“百花齐放”、蓬勃发展态势之余,也暴露出小学教师执教阅读课的种种问题,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新理念新教法,逐渐偏离了语文本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重新审视语文本真显然至关重要。
        【关键词】本真 阅读教学 策略
        一、引言
        21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中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中。新课改的背景下,新旧教育理念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多次表现出了认知和理解偏差,以致暴露出许多小学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
        例如教师过于把控阅读课堂,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又或者阅读课中执教教师过于关注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等。面对语文阅读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回归语文本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显然尤为重要。提出“本真语文”教学主张,不是教师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终点,而是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更新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起点。[1]
        二、本真语文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何为本真语文,关于其中的“本”,即语文的本体,吉春亚老师是这样解释的:“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言语的生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到情况”。[2]至于“真”即为实,教师的教学风格朴实,学生学得扎实,整个教学过程去形式化。很多教师把阅读课上的太“死”,一节阅读课变成了“阅读老师”、“阅读多媒体”、“阅读表演”,失去了语文原有的本真和活力,学生也失去了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综上所述,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本真语文教学理念在阅读课上的落实和实施离不开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
        (一)教师返璞归本真
        1.回归教材的真实意图
        很多教师在备阅读课时,先备的不是语文教材,而是先备语文参考书,以至于教师呈现出来的阅读课分析的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在分析教学参考书。在备课中,新手教师常常会观摩名师的阅读课,将名师对教材的理解复制到自己的阅读课堂之中,这样僵化的复刻模仿,显然忽视了教师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解读和感悟。
        吉春亚老师曾说,本真是语文永远的旋律。[4]本真语文是回归语文的本质,引申到小学阅读课,就是要直面作品本身,通过准确把握作品的信息,深度理解词句含义,来挖掘作品的主旨。若不摆脱惯性思维,容易对教材呈现出的内容产生误读。教师在拿到教材的第一时间,应该是潜下心来沉入文本,逐字逐句细细体味作者的表达用意,同时也要揣摩教材编写者将其编入教材的用心。教师备教材是一个庖丁解牛的过程,先聚焦字词,抓住语言最小的单位。其次细细品读整篇文本,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最后要站在编者角度上,将文本放在整个教学单元、教材体系当中,宏观把握文本在整个语文阅读中所产生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5]“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6]
        所以在备课时,应该综合考虑到篇目中是如何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又如何将篇目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学中进行融合。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课文行文顺序和说明手法的剖析,而是着重强调对学生民族责任感的激发和培养。这种做法忽略了小学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显然并不可取。
        2.打造真实的阅读环境
        一些语文阅读课堂,尤其是语文公开课的课堂,常见教师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声泪俱下的“表演”,也常见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一堂阅读课过后,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惫不堪,学生丧失了对语文本真的感知,语文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这种“伪阅读”显然不可取,如何将本真语文融入到阅读环境的打造呢?
        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兼顾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水平,依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展示语文自身的独特魅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朴素的阅读理念,能够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其次,阅读教学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真实阅读,是个体阅读,是主动阅读。[7]教师制作的课件也不用太过纷繁复杂,给学生更多想象和体味的空间,尽量不提供太过具象的内容。在这样朴素真实的阅读课堂中,师生沉入文字本身,细细品味阅读的真实意义。
        (二)归还学生主体地位
        1.多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教师应当努力发挥的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做到使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有所发展。”[8]学生的兴趣是阅读课效果的保障和原动力,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产生爱读、乐读的积极情感体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多途径地灵活处理,例如: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在阅读课上,通过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地发挥想象,自主自愿地走入情境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和积极的阅读体验。例如吉春亚老师在执教《泊船瓜洲》这篇课文时,巧妙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绿”字入手,自主想象画面。教师的层层问题引导,让学生由“绿”这样一个点,最终想象出了一幅盎然的春意景象,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王安石浓浓思想情感的理解。


        (2)教师自身情感的传递
        教师在授课时传递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执教过程中,教师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音语调,辅以恰当的的肢体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驱动他们沉浸在到阅读本身的魅力之中,进而主动地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例如在讲授课文《开国大典》,教师使用比较高亢激昂的语调进行教授是比较恰当的。而在讲授《月光曲》这样比较抒情的课文时,温柔浪漫的讲授方式更为合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在阅读课上表现出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
        (3)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拓展
        语文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也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授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上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接受水平,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拓展内容,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关于本真语文中的“真”,吉春亚认为:应顺应和把握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把握语文的本质客观规律。奥苏伯尔曾提出自我提高内驱力,使个体因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因此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做到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阅读课堂上,一方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扎根教材文本,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感知,有效的监督和调控自己的阅读过程,产生基自己理解的“真阅读”。另一方面,自主的阅读并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也是需要把握自主体验的自主。教师要有意识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成为阅读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也是带着目标进行阅读,而并非漫无目的的盲目阅读。这就要足够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尽量预设自主阅读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自主阅读理念,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信任,帮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例如解决如何读的问题,当前的阅读现状是大家普遍对“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这一理念表示认同,可是只有读出声音的读才是真阅读,默读就是无效阅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默读能够帮助学生推敲和揣摩,容易做到读与思相结合。也有的教师在自读提示中比较习惯于强调在初读文本过程中对重点语句的批注圈划,而忽略了初读应该是对文本的自然感知。最后要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自主的阅读评价,让学生自己关注到自己阅读的进步,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阅读的积极性。
        3.重视阅读过程的交流表达
        大教学论中提到:“当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困惑、甚至是偏见的时候,学习是不会存在的。实际上,只有人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育才有机会产生。”[9]“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语言的生成——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阅读课上,关注学生的交流和表达,也是衡量阅读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1)小组合作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0]当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方式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更多思维和探究的火花,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打造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课堂。阅读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体现,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呈现多种不同的对阅读文本的解读,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多角度对话。学生在交流中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思考,有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意义,提高阅读鉴赏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落实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阅读,切实提升语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自评互评交流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同样也是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主体之一,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收获和进步,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课上,学生们的互相评价,有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学习到有利于阅读的方法和品质,也让评价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建构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从尊重鼓励学生的角度出发,打造出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真语文就是回归语文的本真属性,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的角色更偏重于引导者,教师要树立朴素的语文观,联系生活创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和包容性的阅读课堂。教师要时刻牢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做到多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还要重视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表达。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只有摒弃浮躁和虚假,去伪存真,从文字本身汲取营养和力量,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情实感的流露,踏踏实实地传授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本真坚守,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独特魅力,打造一个具有“语文味”的真实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汪智星.《“本真语文”的概念厘清与实践探索》[J].《读写月报》,2020(33):9-14.
[2]吉春亚.《小学高年级本真语文课堂》[M] 白山出版社,2015年.
[3]陶行知.《中国教育的觉醒》[M] 群言出版社,2013年.
[4]吉春亚.《本真,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J].《江西教育》,2014(35):10-13.
[5][6][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7]韩军.《挣脱“虚假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8(35):44-46.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