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 4期   作者:侯俊平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行各业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侯俊平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荣盛花园小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行各业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身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也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便利。但是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笔者对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展开了研究,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能够通过本研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获得启发。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很难满足当前信息时代的知识传授要求,能够突破空间、时间的领域限制的信息技术教学被广泛的推广并运用起来了。我们常见的有PPT、慕课、微课、Focusky等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技术作为中视觉表征的方式,在教学中积极的运用起来了。虽然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学中的一大热点,但是仍然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身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针对其缺陷研究出在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创新型小学数学教学。
一、当前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缺陷
(一)信息技术缺乏与教学的深入融合
        当前很多小学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所具备的知识结构比较陈旧来套,没有及时的更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仅仅只是通过在网站上下载PPT,通过向学生展示自己下载的PPT来为学生上课[1]。首先网站上下载的课件只能够代表别人的思维,也只能符合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其次教师没有针对知识的特点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技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呈现知识,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缺乏深入研究,也是阻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途径。因此当前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仅仅只是通过PPT将原本的板书转化成幻灯片的形式,缺乏深度结合。
(二)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
        很多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结合,通过大量的媒体向学生呈现知识,忽略了学生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课时,有的教师为了节约上课时间,让学生更直观的对图形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向学生呈现各种不同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实物图,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课堂趣味,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触控和拖拽的功能,向学生动态化展示一个长方体的展开与组合。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形式化,很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图片和动画上,而不是知识上。
(三)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之中,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和学生呈现一个可视化的教学环境[2]。这个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充当教师呈现知识与方法的教学工具,第二: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仅仅只是注重,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仅仅只是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长期以往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枯燥无味,渐渐的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实践研究
        (一)通过多媒体情境导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于课堂之中,一直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和资源的多样性,向学生呈现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从而将知识引入课堂[3]。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了2008年发生的三件重大事件:①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大地震爆发,让无数的群众深受地震灾害的影响、②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8分8秒世界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并且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数目最多的好成绩、③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我国的神州七号航天飞船发射升空,同时在200年9月27日14时35分,神州七号宇航员翟志刚在同事刘伯明的协助下打开舱门开始进行出舱活动,这是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人在太空行走,同时也实现了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的目标,让世界又一次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国。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明白了在2008年,我国有喜也有悲,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努力奋斗的成果。
        (二)通过多媒体游戏情境进行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参与知识的互动学习,传统模式下的互动学习仅仅只是教师通过提问或者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从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当中很多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敢兴趣,因此他们在互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赖于充数的形式来敷衍教师,让互动教学失去了生命力,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我们可以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课时,为了锻炼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笔者在将课前设置的“赛跑”小游戏导入课堂,游戏中有一条长长的100米跑道,有两个游戏角色,每一个游戏角色的下方有一道小数加减法的口算题,要求两个学生控制不同的角色,并且将这道计算题的结果输入至游戏中,如果在10秒内计算结果正确那么游戏人物将会向前跑10米,随后又会出现另一道题,同样计算正确后又会向前跑10米,如果计算错误,人物将不会移动,但是也会呈现下一道题。笔者要求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参与游戏,采用淘汰制的规则,最后选出一名冠军。由于本次教学所设置的情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类似于跑酷的游戏,因此学生的参与度非常的高,通过游戏的参与学生不仅仅增强了自己的口算能力,还能够通过游戏实现和同学的互动竞争。
        (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可视化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在对题目的理解过程中,在脑海里构建一个关于知识结构的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联想,仅通过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述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可视化表征,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意思。例如有一道应用题:甲市和乙市相隔200千米,小刘开车从甲市出发走了27千米后,小王才开车从乙市相向而行,已知小刘开车的速度为45千米一小时,小王开车的速度为55千米一小时,如果小刘开车是从下午1点出发,请同学们求一求两车相遇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两人开车相向运动的情境,但是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动画软件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楚,两地的距离、小刘开车至27千米后停止的位置,两车是如何相遇的,随后再设未知数X很快的就将知识的解答过程再现出来。
        
        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入的整合在一起,不能够仅仅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代替教师板书的工具,将知识呈现给学生。教师应该巧妙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特征,将知识可视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所创设教学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知识将知识简约化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
【参考文献】
[1]管作阗.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07):150.
[2]张炜娅,田玉武.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S1):70-71.
[3]刘朝宣.基于信息技术辅助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5):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