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 4期   作者:高丽敏 
[导读] 数学科目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一直备受老师的关注
        高丽敏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介福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科目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一直备受老师的关注,并且应用题在小学课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难点。应用题不仅是衡量学生数学能力的标准,同样也是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时期提高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能够减少偏科现象的产生,也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中应用题大多是将公式、概念、定理融入到日常生活问题当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应用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课堂上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得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
   一、突破思维定势
         创新思维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决定,其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强化指导,帮助小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1]。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在应用题解题的时候不少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只局限于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解题过程比较复杂繁琐。如果能跳出习惯思维的模式,换个角度去思考,往往可使题目变得简单明了。
        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前3時行了全程的75%,这时距离乙地还有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行完全程共要多少时?此题习惯的思维方法是:先求出全程的千米数:60÷(1—75%)=240(千米),再求出已行的路程:240×75%=180(千米),第三步算出每小时行的千米数:180÷3=60(千米),最后求出行完全程共要的时问:240÷60=4(时)。这种思维方法把所有数量具体化,思维比较老旧,解题步骤比较繁琐。如果跳出这个习惯思维的模式,换个角度去思考,可以这样思维:先求出每小时行全程的几分之几:75%÷3=25%,把全程看着单位1,用1÷25%=4(时)。这样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不仅优化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贴近现实生活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仅限于课堂教学之上,与生活实际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学生学习之后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无法将实际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有些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的学生在遇到某些应用题时还是不知如何下手。因此,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应用题与现实生活相贴切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身体会实际问题,并将其抽象成已学的数学问题,再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解释和应用。
        以教学“图形的运动”为例,图形的变化时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需要对图形变化的过程有所理解,才能解决出正确的答案,该内容的应用题一般是给出一个变化前的图形,并给出变化的条件,让学生得到变换后的图形。学生需要对整个变化的过程进行想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时常不知如何下手。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引导,如三角形沿着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旋转得到相应的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钟表秒表的旋转方式,并让学生体会旋转的角度,将抽象的过程生活化、形象化,能够让学生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重心转移到“过程”
         为了保证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注重结果转移到注重过程,教学环境的影响让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过于重视考试结果和答案的正确率,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非决定者,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本身就会对事物产生很重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举例而言,在解决“长方体的体积”问题时,得出最终的结果是“V=abh”,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通过例子验证结果,得出结论,要允许学生问为什么,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找到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培养审题能力
        在小学前期阶段,应用题可能是平铺直叙的叙事结构,而在高年级之后,叙事就会变得复杂一点,其中常常会隐藏陷阱,以及加入不必要的诱导性信息,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应帮助学生做好审题工作,分辨题型中的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从精细处着手,避免出错。
        还是以上一点的例题举例,客厅长与宽的计量单位是米,而铺设地砖的单位却是分米,这就是差异点以及关键性信息,学生如果不注意计量单位,解题很容易出错;再例如,一道龟兔赛跑的题,乌龟距离终点10米,速度是1m/min,而兔子距离乌龟200米,速度是10m/min,问谁能获胜?审题可知,解题步骤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计算出乌龟到达终点的时间,第二步计算出兔子到达终点的时间,第三步比较得出结论即可,但题中设置有陷阱,即兔子到达终点的距离不等于兔子和乌龟的相距距离,因此,在第二步计算兔子到达终点的时间,需要用兔子和乌龟的距离加上乌龟距离终点的距离,这就是题型中的小花样,也是陷阱所在,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步入陷阱,应用题解答就会出错。
        总之,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在基础教育改革工作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需要教师立足现实,对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明确的分析,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对学生的能力、思维进行培养,从而使其掌握更加有效的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数学老师还要不断拉近应用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应用题分析和解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6,(24).170-171.
[2]王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