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思维方式剖析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 4期   作者:付利剑
[导读]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存在着困惑,他们经常抱怨“我学习化学非常努
        付利剑
        温州市啸秋中学325000
        摘要: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存在着困惑,他们经常抱怨“我学习化学非常努力,可做题时不知用什么知识,如何去思考,导致化学成绩一直上不去”等等。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均为理科,唯独化学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应引起化学教师的深思。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应该培养学生大跨度的思维方式;整体的思维方式;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方式 ……
        关键词  中学生  大跨度  整体  综合  逻辑  非逻辑  灵感 
  一、培养学生整体的思维方式  
        学习化学应习惯于把相互关联的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正确区分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等的辩证关系,从整体中把握部分。“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否则,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些零碎的瓦片、木椽、窗格子,看不见整体结构和大厦,难以形成独具创见的智慧。 中学教学要注意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能推断出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1.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2.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3.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 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1).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2).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3).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二、培养学生综合集成的思维方式  
        中学生每日驰骋在古今中外浩瀚的化学知识海洋里的时候不是良莠不分,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应锻炼出一种特别能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极善于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予以辩证地否定即扬弃,批判地综合集成一切有用的知识。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不断发现鲜花遍地的绿洲。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等无一不是学生综合集成有用知识的重要场所。结合一些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

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 ,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丰富多彩又变化无穷,人们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仅从某一侧面去认识、把握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难免染上形而上学的色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最后目标是对其整体及内涵(包括质与量)都充分理解”。 非逻辑思维是一切在形式逻辑基本范围内所不能包容,而又在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有效作用的思维形式,如灵感、顿悟、直觉思维等。化学学科承担着比其他学科更加重要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任务。灵感、顿悟、直觉既非轻而易举,亦非神秘莫测,虽有不确定性,却也不是无训练规律可循。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日积月累,善于穷思竭虑,及时捕捉顿然醒悟的思维亮点,记录突如其来的思维成果,要培养学生在足够的知识积淀和亲历体验之下无意识地从整体上迅速猜测、预感或察觉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联系,让非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有一个题目就是一个集气瓶的利用问题,问能收集哪些气体图很简单。解答此题,一、考虑这几种气体的收集方法;二、考虑该仪器组按当前的放置方式:(1) a口进可收集什么气体?(2) b口进又可收集什么气体?三、将该仪器组正放:(1) a口进可收集什么气体?(2) b口进又可收集什么气体?(3)如将其中装满水呢?如果装满饱和食盐水呢?教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问,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博,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只要教师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不同的环境、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就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推进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普遍联系的,知识也存在关联。一个会学习的人总能举一反三。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表现为可迁移性和可再培训性,这种可迁移性和可再培训性也就是指一个人能否举一反三,他的潜力如何,能不能通过不断补充能量发挥更大的作用。“书呆子”和高分低能者很难有创新,他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些陈词滥调,然而,一旦他们冲破传统的束缚,开始积极思考,便会创作出大量诗歌和故事,显示出极大的智慧、希望、美德和学识”(爱默生《论文集》,1938年)。现代社会不需要“书呆子”和高分低能者,现代社会需要“摈弃旧的传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生活中大有作为”的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毛泽东就是一个典范。哈佛大学教授罗斯特里尔认为,毛至少是“五位一体的人”,他是军事指挥家,他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他还是世界上最大政府机构的首脑,他又是20世纪最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教育改革家。他成为伟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具有理性而有意识的思维,也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未来社会更需要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的思维方式 钱学敏   
        [2]《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陈龙安(台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创新思维法》 扬雁斌编著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4] 靳宏庭普通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