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知识学识的提升,更应注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应运而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然而,各种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呈现新特点,形式日趋严峻,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园艺疗法作为心理问题疗愈的一种干预辅助性手段,在当代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中应发挥其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育人 园艺疗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校园环境的悄然变化,大学生群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数量增多,1977年至2017年的统计数据表示,除78年、89年等个别年份外,大学生录取数量连续增加,大学扩招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现象。2.生源扩大,大学招生区域局限变小,更有为扩大招生规模而扩大招生宣传,绝大多数的高校普通本科生源几乎涵盖国内多数区域。3.专业细分,随着科技进步,作为科学社会化摇篮的高校教育阵地,学科专业不再范范大类,而呈现出愈加细分的趋势。如此,由于地域差异、风俗习惯、家庭教养环境、独生子女等特点,使得原本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表现突出、数量增加、严重性提高。大学生正处在人格社会发展的青年期及成年早期,心理发育正待进一步发展以致成熟,面临着学业、亲密关系、发展等多项身心成长任务,心理危机不言而喻。
园艺疗法的实质是运用植物为中间媒介的辅助干预疗法,旨在通过植物及与植物有关的活动中达到身心的恢复及治愈。园艺疗法概念源于英国17世纪60年代末期,是园艺艺术与心理健康话题相融合的产物。园艺的艺术范畴,具有人类共通语言的作用,无论言语风俗是否相近相通,其受益群体是最大化的。园艺作为劳动的一种体现形式,寓教于乐,更有助于人们身体力行,实践认知,其中身体力行的作用更是强过对敏感期学生的言传身教。园艺疗法的载体是植物,不容忽视的是它们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形式,园艺其中蕴藏的生命含义及养成成就可带给学生群体更直接、更容易体会到的欢愉。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结合园艺疗法的作用,加之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们应当关注并探寻园艺疗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育人实效: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要求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最为活跃的阶段,对于知识教授的承接能力非常突出,很多大学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同时,更应该增加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修课、辅修课、实操课。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当代大学教育不仅要言传身教,更应该把时间、空间让利学生自身,让他们在实践中操作、体会、领悟心理健康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看到多种多样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努力付出,看到生命从种子到叶子、开花、结果等一系列过程,看似弱小的植物生命在学生的手中和心理一起强大起来,如此这样,伴着植物的芳香气息,一场生动活泼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将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效果显著。
二、帮助大学生建立延迟满足理念
园艺疗法的载体是植物,区别与动物的特点显而易见的,它们是静态的,它们的生长是缓慢的,这在生命教育及获得感体验上都赋予了延迟满足的理念。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少持有“我要别人对我像我对他们一样”的非黄金原则,或不懂黄金原则应是“像我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那样去对待别人”。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大学生群体对于行为实践与行为结果之间存在着难于等待的心理特点,换言之,其不明白或不能接纳延迟满足的心理特点溢于言表。通过一门课,一个期末终极任务,让学生从根本上接纳结果是一个过程,并非立竿见影的简单事情。埋下种子,浇上足够的水,放在阳光合适的地方,就可以马上见到想要的“成绩”吗?答案显而易见,大学生接下来还需要做的是坚持和等待,想要的才会慢慢走来。
当然,最后园艺植物在学生慢慢构入认知图示的坚持和耐心等待后开花结果,取得看得见的好成绩的同时,看不见的认知强化和鼓舞是不言而喻的。像这样的园艺疗法,与传统咨询不同的是,整个过程中,学生本人体现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构建能力。
三、改善学生生活环境及状态
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经历是有限的,就像一块田地,不让它长出荒草,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种上庄家。我们简单利用园艺疗法中的植物生长过程占据了学生部分的时间精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摒弃其他不良嗜好,并且改善了学生的生活空间甚至是学习的整体大空间。学生在园艺中以植物为媒介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感受着不同以往的人与自然界的对话,启发对美好生活的另一种探寻途径,在绿意盎然、姹紫千红中发现生命的力量和美。从领养植株开始,学生的每一份付出都有了记录,同一份植株不但可以伴随一位学生的大学生活,还可以被后来者“继承”,久而久之,校园环境变美了、宿舍环境变美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也变美了。积淀着全校学生爱与付出的一份份植株汇成一个校园的风景线,成为已毕业学生的最美好回忆,也会成为即将步入学校的莘莘学子的向往。这样的一种高校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为实现心理育人工作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增强大学生行为实践中主人翁精神
园艺植物是静态的,在接受照顾和宠爱时是被动的,正因如此,植物所展现的状态能够更直接被侍养者领略到且不带有抵触性。植物在学生视、触、嗅等感官作用下,直观地展现出其生命特征,“柔弱感”能激发学生最原始的生命体验。同时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够改变或是改善植物的呈现状态,这能够最直接的激发学生的行动力,并在付出努力后获得最直观的效能感。责任感、耐心、抑制冲动、成就等一系列主观感受将铸造学生在行为做事中的主人翁精神。更有不轻言放弃、对生命负责的坚持不懈,使得这些主人翁更加懂得使命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在接受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园艺种植养育,更能体会到自己存在并且参与某事当中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努力会让其他人和物变得更加美好的意义。这样,大学所学知识不会荒废,他们会想方设法经期所能,让自己面对的校园及即将面对的社会建设变得更加美好,就如同手中的植物一般。
五、提高大学生社交能力及效果
园艺疗法活动多以集体形式开展,大家在同一时间相同的地点以共同的话题展开互动,避免了其他场合下交流所面临的沟通阻碍,让同学之间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建立现实联结。园艺活动中,学生面对不会说话的植物,更多的经历和注意力也可以投放到其他人和其他人手中的植物及任务,相似的技巧和共通的技术手段,使得学生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且容易被领略含义、容易共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赞誉等友好行为更能促进一个集体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能够找到如此契机,获得良好沟通机会,并取得沟通带来的成效,也会更加强化其沟通交流的热情和继续实践,这在心理学概念上称之为正强化,利用心理学原理改变或改善在校学生的某一方面认知行为诸如合作沟通也是心理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园艺活动中的良好效果会随之改变或改善学生自身对于人际交往,学术研究等行为的认知,从而改善群体行为,让高校变成一个处处有交流,处处讨论,处处有关爱的,有温度的育人之所。
综上,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被重视,并创新应用,充分发挥园艺疗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育人实效,结合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温婉育人,铸造高校心理育人新氛围,为莘莘学子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1]齐浛妤,张培,张丽芳,王倩.园艺疗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J].现代园艺,2019,(2):164-165.
[2]宋禹辉,鞠园华,杨超,郑成乐.校园园艺疗法-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方向[J].中国园艺文摘,2017,(12):213-216.
[3]杨利利,丁闽江.园艺疗法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6):85-87.
[4]杜冰茹,张丽芳,靳双宇,刘建宏,龚焱佳,杨超铭.园艺疗法在大学生班级建设中应用的思考[J].绿色科技,2020,(17):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