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外融合育人 提升器乐教育质量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 4期   作者: 汪小力
[导读] 发挥校外教育优势推进校内外多点合作,以优质项目建设为抓手
        汪小力
        北京市房山区少年宫
        【摘要】发挥校外教育优势推进校内外多点合作,以优质项目建设为抓手,合作开发器乐类艺术课程,围绕器乐工作室建设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发挥少年宫引领提升作用,促进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动,联手打造融合育人新生态。
        【关键词】器乐教育 学生乐团建设 融合育人
        2020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一年,各领域、各维度秩序的重建,资源的整合正在社会各个角落深刻的发生着,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国家先后出台了几个重要文件,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些给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当前校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更充分有效的发挥其优势,在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中如何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需要我们校外人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校内外整合教育资源、联动合作、完善融合育人系统机制、协同发展,是校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背景和依据
        根据调查,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知识普及性内容占比较大,对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以北京市房山区中小学音乐课开展情况为例,现行教材以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培养兴趣为主,但想要实质性提高学生音乐修养,仅凭现行教材难度很大。教材中音乐知识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知识点之间连接不够,致使学生很难学以致用。教材中强调歌唱的旋律性,对和声等重要的音乐基本知识涉及较少,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停留在旋律的层面,对复杂音乐作品的内涵理解比较困难,限制了音乐审美感知力的提升。同时,受到地区场地、资金、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初中音乐教学基础薄弱,导致高中阶段除音乐鉴赏以外的合唱、合奏、舞蹈、戏剧等选修课开展起来难度较大,只有少数资源丰富的学校做的较好。学校音乐课课程容量和课时都是有限的,音乐体验和鉴赏范围也相对局限,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数量,并在高年级课程中提高复杂程度。
        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全面育人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没有审美能力不可能产生相应层次的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发挥校外教育在专业师资、活动育人和实践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联动合作,是助推区域内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发挥校外优势 ,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动
        我区中小学普遍比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但具体工作专业性强,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与各相关单位和机构对接,全面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一般学校的师资水平很难满足学校这方面工作的现实需要。由于各学校不同时期教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有所不同,相关专业人才很难根据现实需求在校际间自由流动。因此,需要一批熟悉学校工作,理解学校发展理念,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和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组织协调能力突出的专家型教师,协助学校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完善管理机制和符合学校特色的组织形式、帮助学校培养青年教师专业人才。少年宫的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突出、组织活动经验丰富、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校外教师通过组织活动、比赛和下校指导,成为校内校外的纽带,推广优质项目和成功经验,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进入学校,辅助学校做好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根据学校需要及时调整少年宫的教学模式,与学校联动构建整体育人机制,做到有调研、重实效、有保障、促发展。校外教育人不能关起门来做教书匠,要走出去做社会活动家。
        三、校内外多点合作,打造融合育人新生态
        (一)以优质项目建设为抓手,联手打造优质学生乐团
        2016年北京市全面开展校外“三个一”优质项目建设,活动开展至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建设校外优质项目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真正优质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项目应该在开放的教改理念下探索与学校教育多点、多层次合作的有效途径,联手打造融合育人的新生态。
        目前,我区共有器乐类市级优质项目两个,分别是青少年交响管乐团和梦想民乐团。两个乐团的学生来自区内外多所中小学,组建以来参与的学生超多1000人次,这些孩子都成为我区各中小学自有学生乐团的主力。尽管如此,仅凭少年宫一家之力很难满足全区84所中小学校,68000余名学生的需要。因此,发挥少年宫专业教师团队的优势,广泛推广现有优质项目,结合学校特色,校内外合作建设一批新的优质项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目前,我们已有五所优质项目基地校,并与他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合作。面向基地校的学生乐团和教师开展了“指挥基础大师班”、德国指挥讲学生乐队排练技术、梦想民乐团“宫-校-家”特色发展模式、管乐团1+2>3创新教学模式等推广活动,为提高这些学校音乐教师专业能力和学生乐团的演奏水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今后我们将辐射更多的学校,惠及更多的学生。
        (二)合作开发器乐类艺术课程,助力高水平学生乐团建设
        中小学现有音乐课程在普及音乐基础知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建设高水平学生乐团仅有基础音乐知识是不够的,需要专业性强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器乐课程。且此类课程不同于各种乐器的专业课,是侧重乐队合作的实践需要。

因此,需要构建少年宫与学校间的共建共享机制,依据现有教材和课程标准,补充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提高学校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深度,从内容与组织形式上将宫本教材与校内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学校艺术课程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打造一批符合地区教育发展需求、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特色课程,实现校内与校外协同发展、共同提高,促进区域器乐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围绕器乐工作室建设,打造融合育人品牌
        打破校内校外组织架构和学科壁垒,建设一批引领区域相关专业发展的工作室,是房山少年宫“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围绕器乐工作室建设,我们组织校内外同类别音乐专业教师开展合作教科研活动,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组织举办器乐类学生比赛,以器乐专业发展为抓手服务学校,搭建实践活动平台,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帮助学校建设组织机构,与器乐工作室建设相链接,由少年宫承担组织协调工作,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建设“手拉手”学校,组织有资源、有经验、有成效的学校与有意愿开展相关项目的学校在组织架构、项目理念、育人方式和师资培养等方面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帮扶,逐步组建集团化育人机制。结合北京市校外教育优质项目的推广,助力学校特色发展。教委、少年宫、校外办和学校四方形成合力,通过一对一帮扶、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学生乐团梯队建设等方式,打造代表房山区艺术教育水平的高水平学生乐团。与此同时,助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让社会更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我们要做好全区器乐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和领导人。
        (四)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助推器乐教育可持续
        根据校内外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乐团建设是器乐教育的主要发展形式,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生乐团水平全面提升的关键因素。我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数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人才,很少配有专门的乐队指挥,而建设学生乐团需要具备乐队指挥基础和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对音乐教师和相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举办了音乐理论修养和乐队指挥技术的专家讲座,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区属少年宫的教育辐射范围受到教师数量、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满足区域的实际需求。随着校外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的兴起,社会教育资源已经逐渐成为校外教育的主力军,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但由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背景各异,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有好有坏,不利于区域内器乐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将分散、松散,缺乏统一管理的社会教育资源组织起来,进行师德素养、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育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管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内容的培训。结合区域实际,将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内核延展至每一个器乐类学科,采用线下集中培训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和覆盖面积。我区校内外器乐教师专业水平逐年稳步提高,为器乐教育和高水平学生乐团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发挥少年宫引领提升作用
        十三五期间,在北京市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工作中,少年宫器乐类项目与部分中小学初步构建了“宫-校-家”合作育人模式。开展了大师课、业务交流、专业论坛、培训讲座等教科研活动,运用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提升校内教师辅导、组织、管理学生活动的专业能力。同时开展下校调研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校长访谈等形式,了解学校在器乐教育方面的发展现状、实际需要,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总结已有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力求在创新与发展上找到新的、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教科研,不是纸上谈兵。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学校在建设学生乐团方面的痛点和难处,对学校乐团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有针对性的方案。在师资、硬件和学生培养方面与学校全面对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发展平台。十四五期间,少年宫器乐部拟申报市级重点课题,联合部分学校开展关于提高区域内器乐教育质量的科研课题研究。同时,与器乐专业工作室、优质项目建设等工作相链接,发挥少年宫在组织、管理和协调方面的优势,联合开发特色课程,合作建设优质学生乐团,对提升房山区器乐教育质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随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校外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索,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校内外融合育人发展模式,通过先进的育人理念、切实有效的育人策略和丰硕的育人成果,吸引更多的学校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器乐教育中来,逐步扩大辐射范围。我们与校内教师建立以专业发展和项目合作为纽带的融合育人朋友圈,打破了学校与少年宫,学校与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壁垒,为房山区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的价值构成——对校外教育政策评价性话语的文本分析[J]. 王海平.??上海教育科研.?2017(02)
        [2]关于少年宫艺术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陈婵娟.??大众文艺.?2016(24)
        [3]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衔接:可能与可行[J]. 袁德润.??教育发展研究.?2016(20)
        [4]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有效衔接与有机整合[J]. 林子雄.??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5]转变管理模式对校外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J]. 蒋培君.??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6]改革创新,提高校外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驱动力[J]. 王海莉.??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7]我国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流变及其现代转向[J]. 刘登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