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5/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 4期   作者:孙长青
[导读] 教学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课堂教学如果搞的好,那么学生就学的好
        孙长青
        黑龙江省东宁市绥阳林业局第一中学   
        教学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课堂教学如果搞的好,那么学生就学的好,教学成绩相对就高,二者相辅相成,反之亦然。而许多成绩好的学生的经验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课堂教学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这个问题困扰了老师多年,也让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只要我们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真理的正确性,那么就没有走不出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总会找到一条光明大道。《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形成认识。这就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必要地点拨、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精讲。
一、转变旧观念,建构新理念
        少教多学是个新名词,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并且为他们所不能接受。因为传统的教学观束缚了教师的思想,教师是主体,课上教师唱独角戏。课堂上哪个老师讲得多,讲的细,就意味着这位老师课讲的好,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这种评价基本上也是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评考核一个教师好坏的标准。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一节课下来,老师唾沫星子满天飞;而学生呢,他们十多年的学校生活所受到的熏陶和影响都是这一套,等他们大学毕业走上讲台,从事教学工作时也重复了他们老师的做法。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走了他们老师的老路。这种教学模式如此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的传下去,就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教学模式而很难改变。
二、既要把握好尺度,又要持之以恒
        对少教多学这一理念除了要有明确地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实施操作,但实际运用的时候,有许多老师由于缺少对现成经验的模仿和借鉴,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老师不该讲时讲,该讲时不讲,有些老师基本不讲,还有些老师自己不讲让学生代替自己讲,以为自己讲的越少符合要求。殊不知,教师是答疑解惑的,该讲时不讲,学生的疑难终究得不到解决,;让学生当老师,这种做法是换汤不换药,那还不如教师自己讲,毕竟学生不如老师讲的好。种种的问题的出现,归结原因就是老师不了解学情,对学生没有准确的定位,或者说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少讲多学的含义。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就应该先领会清楚什么是少教多学。少教多学实质是教师精讲,选择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而且要以启发,点拨为主。《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通俗地讲就是当讲时则讲,不当讲时则学。套用小品的话说——不能马上告诉你,告诉你印象不深。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的时间,更好地践行少讲多学的理念。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以便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另外,还应该走出去,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毕竟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是他们长期对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我们学习他们的方法无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我们走很多的弯路。这个“走出去”不只是到外地到知名学校去听听课,还应该是走出自己思想的误区好旧有的模式,向比自己先行一步取得经验的身边的教师学习,听听他们的课,不要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要把他们的经验方法拿过来加以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然后加以整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创出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特色的教学,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三、致力于实践,勇于创新
        课堂是实践的课堂,无论何种理论,何种方法,不管它有多么高明,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是想当然,就不会发现不足,就不会有所改进,因此也就没有提高,只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够行之有效。


        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人如果坚持去做一件事,尽管他失败,但只要不放弃,时刻放在心上,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想,何不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呢?探求一种适合的教学模式也是我校科研室的科研课题,并申请市级科研立项。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亲自挂帅,带领全校教师走上探究少教多学之路,于是我们翻阅相关的理论书籍,借鉴洋思永威等中学的课堂模式,结合自己教学中实际的情况,认真研究,努力创新,然后在课堂上加以实践,最后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分组学习法在全校推广: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般以6-8人为基准。选出小组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小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每节课上课前,教师先把本节课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设计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学习和讨论,学生先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然后再互相讨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在交流时如果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再进行集中讲解。课后各组负责人检查小组成员作业。每周周末清理一周所学知识。这种做法和洋思、永威模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最大的不同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地方还在于小组间的评比制定出评比规则,比如:没完成作业扣分,考试抄袭扣分,上课积极发言加分,根据问题的多少和大小进行适当加分,然后当堂进行小组评比。课后小组长再把加分情况记下来,每周末进行总结评比。加分最多者为优胜小组,教师要进行表扬和适当奖励。这种评价激励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都不想为本小组拉分扯后腿,因此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发言,学会当堂问题。如有不会的,学生之间互相讲解,这样一对一的讲解,既把不会的同学讲明白了,又使讲解的同学加深了印象。这比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效果要好了很多。课堂上,老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了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后在关键之时、关键之处,适时地进行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一节课下来,老师讲课仅仅用10-15分钟。其余时间都是学生在自主与合作学习状态中,这就真正贯彻了少教多学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例如下: 学习文言文,以往我都是逐字逐句给学生翻译 ,讲得很细很多,把内容重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自以为学生会了,可是等到考试时,照样答得一塌糊涂。这次讲《陈情表》我采用少教多学模式, 课前在黑板一角画好加分表格,然后出示三个问题:第一,疏通文意;第二,积累文言词语及句式;第三课文背诵。问题布置下去后,学生在本节学习课文前两段,自学20分钟,画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合作学习5分钟,互相交流疑难,答疑解惑。最后教师检查学习情况10分钟,每小组派一代表回答问题,回答对的加分,有些同学尽管没答对,但和以前相比能积极发言这样的学生也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果出现了错误,本组或其他组可以给于纠正补充。这一节课,我讲的很少,只讲了几个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补充了一些学生没有学到和讲到的知识,加起来不到 5分钟的时间。而本节课最大的效果是最后一道题——背诵,因为课堂时间毕竟太短,很多学生没有当堂背下来就没有加上分。于是学生想到下节课老师会让背诵后两段,因此课下抓紧一切时间背诵,等到下节课学习后两段时,许多小组在这个问题上都加了分,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学生学习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主动学习的学生增多了,能学会的学生也增多了,等到周清考试的时候,学生的成绩也明显提高了,看到这一成果我们师生都由衷的高兴。
        事实证明,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要教法得当,切实可行,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毫不夸张的说,少教多学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对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发忠.从“子曰”看习作课堂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21(10):87-88.
        
        [2]聂莹.打破常规,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Z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